關于志愿服務風險防范機制
現代社會是風險社會,風險元處不在,無時不有。志愿服務是一種自愿、無償地服務他人和社會的公益活動,其中也存在風險,而且發生概率高,損失可能會很大。志愿服務,尤其是賽會和城市志愿服務,由于涉及的人數眾多、服務周期較長、服務強度較大、影響面較廣,因而很容易出現風險。據統計,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僅前3個月,入場總人次便已超過1000萬,在這種狀態下,一旦有矛盾摩擦,很容易被激化,輕則導致秩序的混亂,重則造成人員的傷亡。而且愛知世博會的持續時間達185天之久,超常的賽會周期大大增加了風險發生的概率。志愿服務風險一旦發生,將會給不特定的多數人造成損失。綜觀歷次社會活動重大安全事故,主要集中在有大量志愿者參與服務的大型賽會活動中。比如1985年5月的英國布拉德福德足球慘案,因為看臺失火導致了56人死亡和200多人嚴重被燒傷的慘劇。4年后,英國又發生了一起傷亡更為重大的足球慘案,謝菲爾德市希爾斯堡體育場因為球迷的擁擠,導致108人喪生、170人受傷。我國有關方面的調查也顯示,在以往的各種志愿服務活動中,11%的志愿者曾遭受過身體傷害,13.3%的志愿者遭受過精神傷害。志愿服務活動中的風險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許多地方對此進行探索實踐并取得積極的效果。例如,2006年12月22日,中國NGO法律支持網與北京惠澤人咨詢服務中心聯合主辦了以“志愿者安全與風險”為主題的一次沙龍,就聚集了20多家民間公益組織的代表及相關新聞媒體。
志愿服務中的風險包括志愿者在從事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自身可能遭受的損失以及志愿者在從事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可能給他人造成的損失。他人既包括接受志愿服務的對象,也包括與志愿服務不相關的任何第三人。損失既可能是人身方面的損失,比如身體受到傷害、罹患疾病、人格受到侮辱等;也可能是財產方面的損失,比如隨身攜帶財物的損毀與滅失、財物被盜搶等。志愿服務風險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可能來自自然災害,如酷暑、嚴寒。地震.洪澇等;也司能來自人為事故,如失火、出B擁擠、人群騷亂等;還可能來自社會安全事件,如縱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等犯罪與恐怖活動。
關于志愿服務中的風險防范,《波蘭公益活動及志愿制度法》規定:“要告知志愿者其所提供的服務對健康及安全構成的一切風險,以及防護這些風險的規則;根據其他獨立規定中適用于雇員的那些規則,為志愿者提供安全和衛生的服務環境,包括相關的醫療檢查、人身防護及工作中的安全和衛生事務培訓!蓖瑫r。該法還規定:“根據公共健康保險相關條例,志愿者享有保險利益!畬τ谔峁┓⻊掌谙薏粷M30天的志愿者,受惠者必須為其提供事故保險!泵绹1997年的《志愿者保護法》為在各個慈善機構工作的志愿者提供了廣泛的侵權責任免除——免除了在任何一個免稅組織手下志愿提供服務的服務者的責任,其立法理由是.如果沒有了侵權責任的風險.就會有更多的人去從事志愿者的工作,從而使慈善工作的質量和數量都有所提高。盡管這一法律可能損害期待他人以應有小心提供服務的權利,但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發展仍具有重要意義。當然,免責不是絕對的。該法同時規定,如果在某個案件中,傷害是由于“故意或刑事罪行、嚴重的過失、重大的瀆職或者是對被志愿者傷害的個人的權利和安全
有意識的,令人無法容忍的漠視”造成的,原告可以尋求救濟。且免責不適用于那些由于志愿者在駕駛汽車、船只、飛行器或其他根據州的法律需要持有執照的交通工具的過程中受到傷害的人。
在我國的地方法規中,對志愿服務中的風險防范問題也給予了一定的關注。1999年施行的《廣東省青年志愿服務條例》規定:“青年志愿者組織根據青年志愿者所從事志愿活動的需要,為參加志愿服務的青年志愿者提供相應的人身保險!薄扒嗄曛驹刚咴谥驹阜⻊者^程中造成服務對象損害的,由青年志愿者協會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青年志愿者協會承擔民事責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且有賠償能力的青年志愿者追償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2001年起施行的《山東省青年志愿服務規定》規定:“青年志愿者組織應當為參加有人身傷害危險的志愿服務的青年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人身保險!薄扒嗄曛驹刚咴谥驹阜⻊者^程中造成服務對象或者其他相關人員損害的,由青年志愿者協會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青年志愿者協會承擔民事責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且有賠償能力的青年志愿者追償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2007年底施行的《北京市志愿服務促進條例》規定:“志愿者
組織和其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應當為志愿者從事志愿服務活動提供必要的安全、衛生、醫療等條件和保障,開展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培訓,為志愿者配發志愿者標志,幫助志愿者解決與志愿服務活動相關的實際困難。”“志愿者組織和其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應當與接受志愿服務的組織或者個人協商,根據需要為志愿者辦理相應的保險。”我國臺灣地區的“志愿服務法”規定:“志愿服務運用單位應為志工辦理意外事故保險,必要時,并得補勖交通、誤餐及特殊保險等經費。”“志工依志愿服務運用單位之指示進行志愿服務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者,由志愿服務運用單位負損害賠償責任。前項情形,志工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賠償之志愿服務運用單位對之有求償權!
從前述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志愿服務立法中可以看到,它們對于志愿者的風險防范大多規定了為志愿者購買保險、由志愿者組織承擔侵權賠償責任,但同時又規定了組織在特定情形下的追償權。另外,一些地區的立法還明確規定了志愿者所享有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這些權利條款也有利于志愿者的風險防范。例如,臺灣地區的“志愿服務法”第13條第4項規定,志工享有依據工作之性質與特點,確保在適當之安全與衛生條件下從事工作。該規定是對志愿者人身安全利益的事前預防措施,能夠較好地避免風險的實際發生,值得在志愿服務立法中借鑒,F在的問題是,我國民間志愿者組織都處于資金短缺狀態,很少為志愿者購買人身或醫療保險,即使部分地區的地方立法規定“青年志愿者組織要為在特殊條件下工作的志愿者進行人身保險”,但情況也是如此。總體來說,我國當前志愿服務中的風險仍不時發生,關于風險的防范機制還不健全。有統計顯示,目前北京市共有志愿服務隊伍約4萬支,曾登記過的志愿者約100萬人,14%的北京市民曾參與過志愿服務。其中,只有11.2%的志愿者在每次服務中都能得到安全保障,48.5%的公益組織從未給志愿者買過保險,10%的志愿者參加活動時受過身體或精神傷害,9%的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曾不被理解或遭歧視。
志愿服務中的風險有很多方面,志愿服務立法要特別關注的是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務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務時的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即自身可能遭受到的身體傷害以及對服務對象或第三人造成損害時的責任承擔風險。志愿者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造成服務對象或第三人損害,將面臨被追訴并承擔法律責任的風險。志愿者“好心辦壞事”,在服務過程中“惹禍”,責任由誰承擔也成了現實立法活動中討論的熱點。對此,有主流觀點認為,志愿者根據志愿者組織的安排,在開展服務期間,造成服務對象或者第三人損害的,有關的志愿者組織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但志愿者組織與服務對象另有約定的除外;志愿者組織承擔民事責任后,有權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志愿者追償部分或者全部賠償費用。關于志愿者的生命權、健康權的風險防范,關鍵是志愿者組織必須給志愿者買保險,同時應對志愿者進行安全培訓;志愿者組織有義務告訴志愿者在志愿服務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志愿者侵權法律責任承擔的風險防范比較復雜。當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發生志愿者侵害服務對象權利的情況時,如果志愿者不是基于故意,該責任的承擔者應該是志愿者組織。因為志愿者組織和志愿者之間是一種職務代理關系,所以志愿者組織應該負有對志愿者選任監督的義務。比如,醫院在使用志愿者時,應當根據客觀標準選擇有相應醫護能力的志愿者,否則,不勝任的志愿者將會給社會群體利益帶來風險和損害。法律應該避免志愿者的行動生的一些負面作用,而要求志愿者組織負有相應的選任監督義務。由志愿者組織承擔替代責任存在一個重大問題,就是組織資金的不足,這將嚴重影響志愿服務的順利開展,因此可以引入侵權損害賠償的社會保障機制。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是單向的,主要由國家和社會來負擔,相對而言,其資金不足的問題不突出。將志愿服務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中,由國家財政資助志愿活動,在發生侵權損害賠償之際,利用社保資金解決志愿者組織財力不足問題,必將減輕志愿者及志愿者組織的風險,推動我國志愿服務的發展。另外,國家和政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要為志愿服務設立專項救助與發展基金,解決志愿服務的資金短缺問題。專項基金可由國家或政府財政開支并專項使用;鹂梢远嗲纴碓,如財政撥款、社會組織與個人的捐贈等。
防范志愿服務中的風險。
首先,要適當加快志愿服務的立法進程,完善志愿服務風險防范的法律保障。我國目前缺少全國性的志愿服務法律、法規,志愿服務的法律主體、法律責任和法律義務不明確,防范措施也缺少法律強制性。盡管一些省、市進行了地方立法,由于規范范圍狹隘,大多只針對青年志愿者,而且志愿服務風險防范的條文大多缺少,所以不能很好地起到規避志愿服務風險的作用。
其次,要加強志愿者組織風險防范的能力建設。志愿者組織要學會和掌握識別風險、預測風險、轉移風險,這樣才能有組織、有計劃、有措施地予以防范。志愿者組織還要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對志愿服務的每個環節、每個領域可能發生的風險做出評估,由專人在規定的時間完成。志愿者組織要做好風險防范預案,對一般風險和特殊風險都有應對措施。在立足防范的基礎上,如果發生了事故,也能把損失控制在最小范圍,防止損失擴大和延續。
再次,要在重點環節上加強防范。一是在招聘時嚴格審查,做好志愿者的篩選工作。志愿者申請審查和篩選是物色志愿者合適人選的重要方式。根據一定位置確定志愿者的資格并進行篩選可以快速、有效地淘汰那些不合適者。根據志愿服務的要求,志愿者組織還需要做一些情況審查,比如駕駛記錄、犯罪記錄、學習情況、專業背景、工作經歷等。不良記錄者要限制其參加相關項目的志愿服務,如有經濟不良行為者,一般不能從事籌資和涉及錢物的志愿服務。而如果要開展學校和家庭之類的志愿服務項目,就不能挑選那些有犯罪記錄的人來參與與小孩子在一起的志愿服務,以保證這些志愿者不會虐待孩子或誤導他們。并且,對擬招募的志愿者進行審查不是一次性的行動,志愿者組織有責任不斷審查志愿者的行動,通過不斷地監督、培訓和支持來保證他們的工作令人滿意。志愿服務項目負責人要定期審查志愿者履行職責、遵守志愿者組織內部規定和程序、安全操作情況及其工作環境和設備的安全狀況。二是必須注冊,要理解和承認志愿服務的章程并履行手續。中國共青團中央和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于2006年頒布了《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對志愿者全面推行注冊制度,以努力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志愿者骨干隊伍。該辦法對注冊志愿者的基本條件、權利、義務、管理和培訓、權益保障等方面都作了明確的規定,規范了注冊志愿者的管理工作,對壯大志愿者隊伍、傳播志愿服務理念、夯實志愿服務事業的基礎具有重要意義,對志愿服務中的風險防范也有積極的作用,需要認真貫徹落實。三是制定指導培訓手冊和簽訂保證協議。一旦一個人被志愿者組織接受為志愿者,志愿者組織就必須根據其將要執行的任務,對其進行指導和培訓,并提供組織政策的有關信息,如工作程序、安全規定、服務規則,并培訓志愿者,使其理解和掌握開展志愿服務的規定和技能,嚴格按規定行事,遵守安全規則,應對危機事態,并簽字承認參加了這樣的培訓。志愿者組織為防范風險,最好向志愿者提供有關文字手冊。有關培訓和行動指南必須是最新的,特別是當責任和環境發生變化時,要及時更新有關內容。志愿者組織一般不開展危險性較大的志愿服務和單獨的志愿服務;對于一些特殊事項,志愿者組織要和志愿
者單獨約定,比如對于參加抗災救災活動等風險較大的志愿服務。四是必須明確界定志愿服務的范圍。只有通過注冊的志愿者,在志愿者組織的安排下,從事時間、地點、對象和內容已經規定了的志愿服務,才能認定為是該組的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個人進行的不具有上述性質的服務行為,只視為個人行為,不視為有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五是在志愿服務結束時立即進行總結。宣布志愿服務結束以后引發的一些問題原則上不予負責。六是平衡需求和分擔風險。當遇有高風險的服務需求和擁有富于冒險精神的志愿者時,如何進行此項目,需要周密安排和謹慎行事。為分擔志愿服務風險,可借鑒國外做法,為志愿者購買保險、建立風險預備金等。
最后,要建立管理制度并付諸實施。不管有多少有關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的法律,都不能替代良好的、完善的制度和管理實踐。任何法律都不可能涵蓋志愿服務活動和志愿者組織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特別是我國現階段的志愿服務仍處于發育階段,此類法律可能還會不利于志愿服務的發展和延緩公民參與志愿服務,因而強調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管理是相當重要的。一方面,志愿者組織應當建立風險評估制度。志愿者組織應當對整個組織有一個規劃,同時對每個項目有一個規劃。在項目運行時應把風險因素考慮在內。對于每一個活動,必須建立風險評估計劃。風險評估的每一步必須有專人負責和規定完成時間,要評估可能發生風險的每一個領域,如一般運行風險、對志愿者和員工的風險、對合作伙伴的風險、對財產、設備等的風險以及對組織的風險等。這樣就把志愿者和項目的評估以及風險管理聯系起來。成功的志愿者應該繼續留用,甚至應該提拔;那些不合格的或違反組織制度和操作規程的志愿者應該辭退。項目檢驗應當被視為接受風險教訓的方式,成功的風險管理必須得到加強。志愿者組織必須把承擔風險作為完成組織使命的要素之一,有關法律和法規也必須對此予以承認。
具有風險的使命通常很明顯,并將吸引富有冒險精神的志愿者參與,在他們看來,事業重于可能的消極風險。如果志愿組織決定不限制志愿者發揮作用,那么就應當建立一個良好的風險管理機制,選擇合格的和經過培訓的志愿者承擔有風險的工作,而且一旦出現失誤,就應當做好準備并愿意堅定地捍衛自己的行動。愿意承擔某些風險而不是縮手縮腳,有時對社會更有益。但如何把握兩者的平衡,是志愿者組織發展的重要課題,也是志愿服務立法要考量的重要問題。
摘自:莫于川著《中國志愿服務立法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