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images/41441.jpg)
機械性損傷的力學原理及成傷方式
(一)力學原理
1.物體的動能或位能。力的大小是由物體的能量轉換決定的。物理學中表示位能(或勢能)的公式是Ep=mgh式中m是物體的質量,g是重力加速度,h是物體所處的高度。因此,人體體重越大,離地面越高,跌倒或高墜時所受到的力越大,損傷也越嚴重。人體從高處墜落的過程中,若被障礙物所阻擋而分段下墜,則勢能分段遞減,從而轉換成的動能較小,故所造成的損傷較未受阻擋者輕。致傷物除直線運動外還有轉動運動,做轉動運動時產生轉動能。由于外加了轉動能,質量、形態和速度相同的致傷物在做旋轉向前的直線運動時比單純的直線運動產生的能量大得多,如來復槍的槍彈因旋轉前進,其致傷力比不旋轉的彈頭大得多。
2.能量釋放的時間。致傷物作用于人體或人體撞擊致傷物后,從開始碰撞到靜止所經過的時間即為能量釋放的過程。一定質量的致傷物,在沖撞過程中若其速度變化甚大,沖撞時間極短時則能量釋放到人體的時間甚短,沖撞力甚大,所造成的損傷嚴重;反之,致傷物運動的速度變化越緩慢,能量釋放到人體的時間越長,沖撞時間延長時,則沖撞力較小,所形成的損傷較輕。
3.人體受力的面積。根據P=F/s公式。可知在作用力(F)相同條件下,作用面積(s)越小,則壓強(P)越大,故有鋒利尖端或刃緣的銳器,容易穿破體表組織造成深部組織器官的損傷。
4.力作用于人體的方向。垂直作用使人體所受的力大于斜行作用力,更大于切線作用力。人體受力時有無轉動也影響受力的大小。因此,同一致傷物,作用于人體的方向不同,可產生不同形態的創口。
5.力的作用方式?煞譅坷嚎s、剪切、扭轉、屈折等多種,其所產生的損傷形態及后果各不相同。
6.力在體內的傳遞。受力部位體內器官是固體實質性器官,抑或空腔器官,其后果不同。空腔器官內容物很少時與充滿流質時后果也不一樣。按流體力學的原理,空腔器官充盈狀態時易引起破裂。足跟受力時,力可經下肢、骨盆、脊柱一直傳遞到顱底。
(二)成傷方式
機械性損傷形成的方式主要有:①運動的致傷物打擊相對靜止的人體,如犯罪分子用棍棒或斧錘打擊靜止狀態的受害者頭部;②運動的人體撞擊靜止的物體,如撞擊地面、墻壁、電線桿等;③運動的致傷物與運動的人體相撞,如行駛的汽車撞擊行人。
摘自:陳憶九,王慧君著《法醫病理司法鑒定實務/司法鑒定教育培訓系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