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完此書,最令我感慨的是大法官們在訪談中流露出的焦慮和擔憂:當司法權威逐漸變弱,司法公信受到懷疑時,如何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法院的工作、理解法官的職責,進而明白司法獨立的重要性,成為“大法官說了算”體制的堅定擁躉……在此過程中,美國人民也見證了這些守護公正者們的法治信仰和人格魅力
何帆
大法官之間只有觀點之爭
2012年5月24日,首次來華的斯蒂芬·布雷耶大法官在清華大學法學院舉行了一場學術講座。我作為布氏新書《法官能為民主做什么》一書的譯者獲邀列席。大法官雖已74歲高齡,但精神奕奕,活潑健談。當天,主辦方在法學院樓前立有一幅中文海報,上有“當代美國最高法院最有智慧的大法官”字樣。得知這段話的意思后,老人家大笑:“哇,這下我回去可就麻煩了。”私下還逗樂說:“等斯卡利亞大法官下回過來,你們可以把這張海報給他看。”
無論在意識形態領域還是司法理念上,同樣以智慧過人、文筆犀利著稱的安東寧·斯卡利亞大法官,可謂布雷耶的“老對手”。雖然兩人私交不錯,但布雷耶的新書還是以相當篇幅批判了斯卡利亞的憲法解釋方法。我問布雷耶:“斯卡利亞大法官對這些批評有何反應,會不會撰文反擊?”他回答:“他正在寫一本新書,里面或許會有回應。”
當時,舉世矚目的“醫保案”庭審已經結束,布雷耶和斯卡利亞分處不同陣營。按照常理,案子將在六月底宣判,無論結果如何,都將對年底的總統大選產生重要影響。多數媒體的預測是,由于自由派和保守派勢均力敵,最終將由安東尼·肯尼迪大法官投出決定性一票。當月出刊的《時代》雜志,還將肯尼迪作為封面人物,并附上主標題:“決斷者”。我不便打聽投票詳情,只好旁敲側擊:“肯尼迪大法官仍會起關鍵作用么?”布雷耶微微一笑:“正式宣判前,一切皆有可能。”
講座非常精彩。布雷耶妙語連珠,生動詮釋了聯邦最高法院在當代美國社會和政府體系中的職能,其語言魅力和氣場風度,完全不輸給他的哈佛前同事邁克爾·桑德爾。談到憲法的重要性時,布雷耶像變戲法一般,從上衣口袋里摸出一本袖珍版憲法,頻頻揮舞,激起全場陣陣掌聲。講座結束后,他將那本憲法小冊子簽名贈我。我問:“您總是隨身帶著憲法嗎?”他正色道:“當然,憲法是拿來用的,必須隨身攜帶。”
事后,我請人將講座視頻配上字幕,上傳至某視頻網站。沒想到這一專業性較強的講座,居然大受歡迎。有網友說:“以前總覺得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都是沉默寡言的老古板,沒想到布雷耶這么和藹可親、風趣幽默,是一位又有學問又愛‘賣萌’的老爺爺。”事實上,我自己雖對九位大法官的履歷、個性和立場比較熟悉,但若想對一個人有真切、完整的認識,只“觀其文”的效果,的確遠不如“見其人”和“聽其言”。
6月28日,“醫保案”宣判,投出關鍵一票的居然是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而且破天荒地支持了巴拉克·奧巴馬總統的醫改法案。這一結果幾乎令各界人士大跌眼鏡。由于羅伯茨向來被視為保守派的中流砥柱,人們紛紛揣測首席大法官為何會有這樣的意識形態轉向,保守派陣營和旗下媒體則眾口一詞,痛斥他為“叛徒”。有媒體報道,最高法院內部也為此案鬧得很不愉快,愛憎分明的斯卡利亞甚至找羅伯茨吵了一架,彼此拍了桌子摔了門。理念紛爭赫然已上升到“諸神之戰”的高度。
7月,斯卡利亞大法官與人合著的新書《閱讀法律:法律文本解釋》出版。為推廣新書,斯卡利亞先后接受多家電視臺專訪,并澄清了他與首席大法官的不和傳聞:“有人說我與羅伯茨大法官吵過架,這純屬子虛烏有。大法官之間只有法律觀點之爭,個人從不交惡。媒體老喜歡把我們描述成一個瓶子里的九只蝎子,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更有意思的是,《閱讀法律》一書開篇就對布雷耶大法官的批評進行了“反批評”。然而,還未等布雷耶回應,中國讀者非常熟悉的聯邦第七巡回上訴法院法官理查德·波斯納就掀起了一場新的論戰。8月24日,波斯納在《新共和》雜志發表了一則長篇書評,指責斯卡利亞新書內容自相矛盾,作者本人亦言行不一,口口聲聲說要嚴格按立憲原意解釋憲法,卻在2008年的“華盛頓禁槍案”等案件中憑個人好惡解釋法律。斯卡利亞很快發起反擊,公開表示波斯納的說法完全扭曲事實,只能蒙騙《新共和》讀者這樣的外行,根本不會得到法律專業人士的認同。波斯納干脆拒絕發表回應。
大法官們首次集體走出“神殿”
從前面這段敘述中,大家可以看到,美國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不僅審理著影響國家政治走向的重要案件,還會著書立說、發表演講、公開論戰,甚至走到攝像機前接受專訪。擱在十多年前,后面這些行為幾乎難以想象。美國人民雖有鄙視、嘲弄政客的傳統,但對最高法院大法官卻一直非常尊重,甚至普遍存在“法袍崇拜”情結。在公眾心目中,最高法院大樓被稱作“大理石神殿”,九位大法官也被視為“天神”一般的人物。他們深居簡出,研習法律,審理案件,撰寫判決,守護著憲法與公正。除了開庭和宣判,大法官很少集體公開露面,也不允許任何人拍攝庭審場景。可以說,在政府事務日益講求透明化的今天,聯邦最高法院已成為美國最“神秘”的機構。早年的許多大法官也認為,與公眾保持距離,可以維系人民對法官的尊敬。
保持低調和神秘,固然有利于博得尊重,但與公眾的過度隔離,也會產生負面效應。近年來,對最高法院的批評逐漸增多,媒體時常指責大法官們的判決死摳條文,不接地氣,脫離民意。另一方面,由于公民教育的缺失,美國公眾對最高法院知之甚少。民眾的疏離和陌然意味著司法的正當性和公信力將受到挑戰。
最高法院也意識到了危機所在。約翰·羅伯茨2005年接任首席大法官后,對公眾和媒體采取了更為開放的態度。上任伊始,他就接受了美國廣播公司《夜線》節目的采訪。2010年9月公布的《聯邦司法發展戰略》,則將加強與公眾的溝通、向人民介紹法院的職能和功用作為聯邦法院一項重要工作。
近年來,大法官們紛紛走出法院大門,致力于推動公民教育。布雷耶、肯尼迪、克拉倫斯·托馬斯和桑德拉·戴·奧康納大法官都參加過公共事務電視臺(簡稱C-SPAN)向廣大中學生介紹知名人物的系列節目《學生和領袖》。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公共事務電視臺為制作紀錄片《最高法院》,提出進入最高司法機構拍攝并采訪九位大法官時,大法官們破天荒地批準了這一請求。九位現任大法官和三位離任大法官同時接受一家電視臺的專訪,這在美國歷史上絕對是頭一次。
面對鏡頭,大法官們侃侃而談,話題涵蓋最高法院的歷史、職能、傳統和規則,對自己的司法理念、行事風格與個人偏好也毫不諱言。雖然受司法倫理限制,大法官們并沒有談及具體案件的裁判內幕,但訪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首次公布,信息量非常豐富。
節目錄制完成后,公共事務電視臺將訪談內容統一收入2010年出版的《誰來守護公正: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訪談錄》一書。之后,由于約翰·保羅·斯蒂文斯大法官退休,艾琳娜·卡根大法官履新,公共事務電視臺又對卡根進行了補充采訪,并將新內容增補到修訂版中。本書中譯本即根據2011年推出的修訂版譯出。
大法官們的焦慮與擔憂
長久以來,人們多習慣從具體案件的投票結果,判斷大法官的政治傾向,據此給特定大法官貼上溫和派、自由派或保守派等意識形態標簽。但是,一旦出現“醫保案”這類的案子,“標簽論”或“派系論”可能就無法自圓其說了。換句話說,如果案子還沒開審或宣判,人們就能從大法官的所謂“派系”中猜測出判決結果,這樣的法院是否有資格守護公正,承受世人尊重,恐怕值得懷疑。可以說,只有深入探究大法官們對司法、法治和民意的看法,才可能真正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本書的訪談內容正是管窺這些守護公正者內心世界的窗口之一。
對我來說,翻譯這本大法官訪談錄是一段非常愉悅的經歷。畢竟,訪談不同于演講,對話相對簡潔沒有刻意修辭,也不會有繁復的長句和生僻的知識點。
譯完此書,最令我感慨的是大法官們在訪談中流露出的焦慮和擔憂:當司法權威逐漸變弱,司法公信受到懷疑時,如何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法院的工作、理解法官的職責,進而明白司法獨立的重要性,成為“大法官說了算”體制的堅定擁躉。面對隱憂,大法官們沒有繼續在“神壇”上布道,而是離開“大理石神殿”,走進中學、大學校園或媒體演播室,用最平實、淺顯、誠懇的語言向人民宣講:在最高法院這條“流水線”上,作為最終產品的“公正判決”是如何生產出來的?一個擁有三億多國民、上千枚核彈的超級大國,司法公正為何交由九個人守護?人民又憑什么信任這九個人的司法能力和職業操守?在此過程中,美國人民也見證了這些守護公正者們的法治信仰和人格魅力。而這一過程,對我的中國同行們也一定有所啟發。
(本文為《誰來守護公正》譯者導言)
摘自:(美)拉姆 等編 《誰來守護公正: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