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images/78803.jpg)
智能手機的普及,改變了中國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模式。過去,村里小青年之間鬧個意見,只能在房前屋后造成影響。但是,有了微信“朋友圈”功能之后,芝麻點兒的事情在網絡“現場直播”所造成的破壞力往往是傳統“罵戰”的數十倍。從前,小青年們鬧意見后,村里的長者出來主持公道便可化解。而今,一方面,很難理解“朋友圈”意義的長者無法處理這種新時期的新矛盾;另一方面,維權意識強的“80后’也更樂見司法救濟的權威性。于是,更需要理解“鄉土中國”且能“恩威并用”的法官來化解小青年之間的紛爭。
人在店中坐,禍從門外來
2016年5月23日
今天一早,小學同學楊某帶著姓王的小兄弟來找我求助。事情是這樣的:
小王在M市遠近聞名的葡萄之鄉經營一個農資店,頭一回學種葡萄的同鄉汪某一直在小王店里賒購農藥、農肥。上個月,汪某從小王這里賒了五六瓶膨大素,但由于給葡萄上藥沒有把握好用量,先涂藥的葡萄(大約有2畝多)農藥濃度畸高,導致葡萄生長過快、過大而相互擠壓、開裂甚至掉果。于是,2016年5月19日上午(鎮子趕集日),汪某糾集其他兩人堵住小王的農資店大門,拉扯出“出售假冒農藥農肥、造成果農損失慘重”的橫幅,且用電動喇叭滾動播放小王“售假”信息,干擾趕集群眾到小王店內購買農資。對于汪某的無賴行徑,小王撥打110報警,警察來到現場勸解汪某等人后便離開了。而警察一離開,汪某等人又將橫幅拉出、喇叭打開,繼續詆毀小王,導致當日沒有一個客戶敢進小王的店里選購產品。當天中午十二點四十八分,汪某還在其朋友圈發出第一條詆毀小王名譽的圖文,將小王合法經營的農肥污蔑為“工商部門鑒定是假東西,受害者要討個公道說法”。此后 ,該不實消息立即在朋友圈迅速傳播。當天下午三點零一分,汪某的 親兄弟也在其朋友圈轉發汪某發的圖文并配上文字“假假假,你讓我 葡萄無果,我讓你店里沒人……一不做二不休,看見的趕緊轉發”。第 二天(5月20日),汪某詆毀小王的圖文在網絡繼續發酵——網民“鄉哥”也在其朋友圈以“某某假農資店”為標題轉發汪某詆毀小王的圖文 ,并將小王的店址“農貿市場口口處”也貼出來;網名為“失”的女網友 在“滇東葡萄健康栽培聯盟葡哥萄姐群”(群成員100人)貼出汪某拉 在小王店門口的橫幅……受不了汪某的詆毀,小王主動聯系了農業部 門和工商部門的執法人員,執法人員檢查并認定小王經營的農藥、農肥符合國家相關標準,不存在銷售假冒偽劣農藥、農肥的行為。但是 ,汪某仍不依不饒,一方面對小王漫天要價,要求賠償30萬元彌補其 葡萄掉果的損失,另一方面則要求小王免除其賒欠的農肥、農藥款。 小王實在是不堪其擾,這才想著通過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了解完小王的悲慘遭遇,我給出的司法解決方案是:名譽權案子和欠款案子同時進行,必須把有意刁難者的氣焰打下去。小王也認同我的思路。
我:“下午我跟你到鎮里取證,因為汪某不僅僅只在虛擬世界侵犯你的 名譽權,他在現實中也侵害了你的名譽權,拉橫幅、放喇叭……這些都 是已經發生的事實。既然你的店在鎮上的顯眼位置,那么左鄰右舍也 一定都看到或聽到些內容了。”
小王:“是的,當天是趕集日,人非常多,而且我也報警了,警察都來處理過的。”
我:“嗯,那好,咱們下午就去取證。”
小王:“姐姐,現在就動身吧,吃完午飯,精氣神好,干活有勁兒。”
我:“不需要了,你別客氣。”
這時候,一直低頭玩游戲的小學同學楊某開腔了:“老同學,你別假清高呀,請你吃飯你就去,客氣就是見外啦。我帶著小兄弟來找你.就是因為不和你見外。”
就這樣,掛不住老同學的面子,我和助手直接坐上小王的車前往葡萄之鄉。
吃完午飯后,取證開始。我們詢問的第一個目擊證人是小王農資店隔壁蛋糕店的老板娘。老板娘邊低頭用奶油裱蛋糕,一邊慢慢悠悠地回憶了5月19日上午汪某大鬧小王農資店的情況。當助手完成詢問筆錄的制作,請蛋糕店老板娘簽字時,老板娘笑著對我說:“你怕是記不得我啦,咱們在一中是一屆的。你現在當律師啊?”
說實在話,我確實記不得眼前這位巧手老板娘和我同過學,但是在這兒居然能遇到認出自己的同學,我心里還是很高興的。急忙說:“是呀!時間過得太快了,都十多年了,確實沒認出來。”
老板娘:“你會讀書,是學霸。”
我:“你也很厲害呀,蛋糕做得這么好看,我就不會。讀書又不是生活的全部,現在大家都生活得好就夠了。”
老板娘:“你說的也對。你先去忙你的吧,餅干也快烤好了,我一會兒給你裝點回去吃。”
接下來,小王帶著我們去了斜對面的另一家農資店。說明來意后,老板非常熱情地又是倒水又是看座:“唉,小王他賣的那個膨果素我這也在賣,賣了五六年了。明明是汪某自己用的不對,還倒打一耙賴小王。律師同志,說出來恐怕你不信,我們這些賣農肥、農藥的,在農村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啊。從春耕開始,農民買農藥、農肥賒賬,一般要一直等到秋收賣錢后才來結賬。有時候有的農戶一賒賬就是兩三年,我們這些賣農藥、農肥的只能約起來組團去要債,有的農戶家養只惡犬,甭說要賬,跑慢點就可能被咬傷。其實,汪某搞小王就是想賴賬啊。”
說完,這老板還走進柜臺給我遞來一本記賬本。翻開一看,我被驚呆了:在特定的人名下50元、30元甚至10元的賒賬紀錄,密密麻麻的,代表著相應農戶的賒賬情況。
第三個“證人”——小王門店正對門小賣鋪的奶奶不但拒絕作證,還專門對我開展了批判教育:“汪某和小王都是這條街上我看著長大的孩子,不管我說誰、怎么說都是錯,你這就是別為難人了。小同志,我看著你也是個通情達理的人,聽我這老婆子一句吧——凡事多搭橋少鋪刺!”
摘自《律師日記》p158-161頁,北大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內容簡介: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非均衡發展”的大國,司法實踐,尤其是面向廣大農村地區的基層司法實踐對于當代中國的法治進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基層治理法治化的問題與路徑研究”就是中國法社會領域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 本書以西部少數民族聚居區M縣為背景,在3年時間里,筆者以律師身份參與了該地區包括訴訟、人民調解等多種形式在內的司法實踐活動。本書試圖通過辦案日記的形式有機多維地呈現西部落后地區訴訟個案全貌和具體法律情境下人、事之間的真實關聯,真實還原西部少數民族聚居區較為突出的離婚、故意傷害、走私案件(販毒、走私凍品等)、拐賣婦女兒童、拆遷等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的來龍去脈,捕捉包括公檢法等國家司法機關、律師群體以及人民群眾在基層治理法治化中的鏡像。此外,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基層律師的工作手札,本書還嘗試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基層司法的現實是什么樣的?所遭遇的困境有哪些?基層(農村)治理法治化路徑應當怎么走”等問題給出相應思考。 本書作者既具有深厚的法學理論功底,又具有豐富的司法實踐經驗,本書所收文章視角獨特,紀實性強。可供法律、公安等相關專業院校作為案例教材使用;同時也面向社會大眾,適合有普法需求的讀者使用。
淘寶鏈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38n.10677092.0.0.11891debEbcmOZ&id=580626403066
微店鏈接: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6226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