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
國務院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
第一節 提升旅客出行服務品質
加快發展旅客聯程運輸。穩妥推動交通運輸票務系統信息共享和對外開放,提高道路客運聯網售票水平,普及電子客票,到2025年,二級及以上道路客運站的電子客票覆蓋率達到99%、省際和城際客運線路的電子客票覆蓋率達到80%,努力實現一站購票、一票(證)通行。優化跨運輸方式安檢流程,推動安檢互認。加強干線運輸方式間、城市交通與干線運輸方式間的運營信息、班次時刻、運力安排等協同銜接,做好首末班車“兜底”服務。推進城市候機樓建設,推行行李直掛服務。培育旅客聯程運輸經營主體,創新一體化聯運產品,豐富綜合交通運輸信息服務產品。
發展高品質客運服務。優化高速鐵路運輸組織,擴大復興號動車組上線運行范圍,逐步實現高速鐵路達速運行,提高普速鐵路服務質量,鼓勵開行夕發朝至列車。加強監管,鼓勵和規范發展道路客運定制服務。促進航空服務網絡干支有效銜接,優化航班時刻資源配置,持續提高航班正常率,增加航空運輸服務品類。積極培育郵輪市場,拓展旅游產品,促進郵輪服務升級,推動游艇、游船、房車旅游發展,優化完善自駕車旅行服務設施,依托汽車客運站發展旅游集散業務,培育交通消費新模式。
提高客運服務普惠均等水平。持續開好公益性“慢火車”,優化開行方案,改善站車條件。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實施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保障好群眾出行。發展邊遠地區基本航空服務,改善輪渡通行條件,方便邊遠地區群眾日常出行。提升客運場站無障礙設施服務水平,推廣應用低地板公交車、無障礙出租汽車,規范老年及殘疾人代步車使用,強化對困難群體和特殊人群的服務保障。
第二節 構建高效貨運服務系統
建設高效貨運服務網絡。完善與產業布局、消費格局相適應的大宗貨物、集裝箱物流網絡,建設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物流骨干通道,保障化肥等重要農資季節性運輸。有序發展鐵路雙層集裝箱運輸,探索開行定制化的鐵路直達貨運班列,充分利用富余運力和設施能力發展高鐵快運等鐵路快捷貨運產品。推動道路貨運高質量發展,提升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加強航空貨運能力建設,培育壯大專業貨運機隊,優化航線和時刻配置,提升機場物流組織效率和服務品質。完善以物流園區、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站為支撐的城市三級物流配送網絡,加強與干線運輸、區域分撥有效銜接。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服務體系,提升產供銷一體化服務能力。提升口岸通關能力和便利化水平。
大力發展貨物多式聯運。推進大宗貨物和集裝箱鐵水聯運系統建設,擴大鐵水聯運規模。以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為重點,提升江海聯運組織水平。加快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創新運單互認標準與規范,推動國際貨運單證信息交換,探索國際鐵路電子提單,逐步普及集裝箱多式聯運電子運單。加快多式聯運信息共享,強化不同運輸方式標準和規則的銜接。深入推廣甩掛運輸,創新貨車租賃、掛車共享、定制化服務等模式。推動集裝箱、標準化托盤、周轉箱(筐)等在不同運輸方式間共享共用,提高多式聯運換裝效率,發展單元化物流。鼓勵鐵路、港航、道路運輸等企業成為多式聯運經營人。
發展專業化物流服務。強化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功能,完善綜合貨運樞紐冷鏈物流服務設施,加強不同運輸方式冷鏈設施銜接,補齊集配裝備和倉儲設施短板,推動鐵路集裝箱冷鏈服務模式創新,強化分級分類質量監管,提升冷鏈物流服務品質。推動大宗貨物儲運一體化,推廣大客戶定制服務。統一貨物危險特性分類標準,加強貨物包裝、運輸作業和運輸工具標準化建設,推廣智能化儲運監控、風險監測與預警系統應用。優化重點制造業供應鏈物流組織,提升交通運輸對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的服務支撐能力。
持續推動降低物流成本。降低物流制度成本,優化證照和許可辦理程序,完善鐵路貨運價格市場化靈活調整機制。降低物流要素成本,保障重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需求。落實物流減稅降費措施,規范和降低港口航運、公路鐵路運輸等物流收費,全面清理規范涉企收費。
第三節 發展現代郵政快遞服務
提升寄遞服務質效。創新郵政普遍服務,實現郵件全程跟蹤查詢。開展快遞服務質量品牌創建行動,發展航空快遞、高鐵快遞等差異化產品。推進快遞進村,強化縣鄉村寄遞物流資源共享,推動共同分揀、共同運輸、共同收投,基本實現建制村直接收投郵件快件。推進快遞進廠,深度嵌入產業鏈價值鏈,發展入廠物流、線邊物流等業務。推動快遞出海,加快建設郵政國際寄遞中心,建設南昌、長沙、成都、鄭州、南寧、南京、大連、義烏等郵政處理中心和國際郵件互換局(交換站),構建國際快件運輸網絡,推動國際寄遞服務便利化。
完善寄遞末端服務。建設多元化、智能化末端服務網絡,推進城鄉快遞服務站、智能收投終端和末端服務平臺等布局建設和資源共享。推動城市居住社區配建郵政快遞服務場所和設施。建設集郵政、快遞、電商、商貿等功能于一體的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推廣無人車、無人機運輸投遞,穩步發展無接觸遞送服務。支持即時寄遞、倉遞一體化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專欄11 運輸服務品質提升行動
1.客運服務提質升級。打造京張高速鐵路客運服務示范線。推動具備條件的公路服務區向交通、生態、旅游、消費等復合型服務區轉型,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公路服務區,建設普通國省干線公路服務區示范工程。鼓勵建設多功能鄉鎮綜合服務站。有序創建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
2.旅客聯程運輸發展。在50個城市組織開展旅客聯程運輸試點,開展行李直掛、安檢互認等服務,創新空鐵聯運、公空聯運、公鐵聯運服務模式,鼓勵不同運輸方式共建共享設施設備,加快推進聯運票務一體化、行李服務便利化、信息資源共享化,加快空鐵聯運產品升級。
3.多式聯運提速。強化國家物流樞紐多式聯運功能,組織開行一批鐵水聯運班列,發展公空銜接的卡車航班。引導多式聯運經營人、各類運輸企業開展跨行業信息互聯互通、協同運作。推進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深入實施多式聯運示范工程。探索開行鐵路雙層集裝箱班列。
4.專業化貨運系統培育。優化貨運班列運輸組織,逐步擴大班列運行范圍,穩步推進班列開行成網,依托有條件的高鐵客運列車開展高鐵快運業務。提升航空貨運樞紐中轉效率,構建中樞輪輻式貨運航線網絡。
5.城鄉貨運配送提質。完善城市配送節點網絡,優化車輛便利通行政策,推進城市配送全鏈條信息交互共享和組織模式創新。在100個左右城市有序實施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
第七章 加快智能技術深度推廣應用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推進先進技術裝備應用,構建泛在互聯、柔性協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智能交通系統,加強科技自立自強,夯實創新發展基礎,增強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新動能。
第一節 推進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
完善設施數字化感知系統。推動既有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加強新建設施與感知網絡同步規劃建設。構建設施運行狀態感知系統,加強重要通道和樞紐數字化感知監測覆蓋,增強關鍵路段和重要節點全天候、全周期運行狀態監測和主動預警能力。
構建設施設備信息交互網絡。穩步推進5G等網絡通信設施覆蓋,提升交通運輸領域信息傳輸覆蓋度、實時性和可靠性。在智能交通領域開展基于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試點示范。推動車聯網部署和應用,支持構建“車—路—交通管理”一體化協作的智能管理系統。打造新一代軌道交通移動通信和航空通信系統,研究推動多層次軌道交通信號系統兼容互通,同步優化列車、航空器等移動互聯網接入條件。提升郵政機要通信信息化水平。
整合優化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完善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監管服務功能,推動在具備條件地區建設自動駕駛監管平臺。建設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全球航運服務網絡。優化整合民航數據信息平臺。提升物流信息平臺運力整合能力,加強智慧云供應鏈管理和智慧物流大數據應用,精準匹配供給需求。有序建設城市交通智慧管理平臺,加強城市交通精細化管理。
專欄12 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網聯化升級工程
1.智能鐵路。實施新一代鐵路移動通信專網工程。選擇高速鐵路線路開展智能化升級。推進川藏鐵路應用智能建造技術。實施鐵路調度指揮系統智能化升級改造。
2.智慧公路。建設京雄、杭紹甬等智慧高速公路工程。深化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在多場景的拓展應用。建設智慧公路服務區。穩步推進集監測、調度、管控、應急、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路網云控平臺建設。
3.智慧港口。推進大連港、天津港、青島港、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廈門港、深圳港、廣州港等港口既有集裝箱碼頭智能化改造。建設天津北疆C段、深圳海星、廣州南沙四期、欽州等新一代自動化碼頭。在“洋山港區—東海大橋—臨港物流園區”開展集疏運自動駕駛試點。
4.智能航運。完善內河高等級航道電子航道圖,實施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數字航道服務能力提升建設工程,試點建設應用智能航標,在三峽壩區河段等長江干線典型區段開展數字航道智慧服務集成。建設京杭運河數字航道。推進涪江、信江等智慧航道建設。推進船閘智能化升級,加強梯級船閘聯合調度。完善船岸、船舶通信系統,增強船舶航行全過程船岸協同能力。開發應用電子海圖和電子航道圖的船載終端。
5.智慧民航。圍繞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慧運行和智慧監管,實施容量挖潛提升工程,推進樞紐機場智慧化升級,建設民航智慧化運營管理系統。
6.智慧城市軌道交通。推進自主化列車運行控制系統研發,推動不同制式的軌道交通信號系統和有條件線路間的互聯互通。構建智慧乘務服務、網絡化智能運輸組織調度、智慧能源管理、智能運維等系統。推廣應用智能安檢、移動支付等技術。
7.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完善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功能,推進地方交通大數據中心和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一體化建設。實施鐵路12306和95306平臺優化提升工程。推廣進口集裝箱區塊鏈電子放貨平臺應用。建設鄭州等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研究建設無人駕駛航空器綜合監管服務平臺。
第二節 推動先進交通裝備應用
促進北斗系統推廣應用。完善交通運輸北斗系統基礎設施,健全北斗地基增強網絡,提升北斗短報文服務水平。穩步推進北斗系統在鐵路、公路、水路、通用航空、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全球海上航運、國際道路運輸等領域應用,推動布局建設融合北斗技術的列車運行控制系統,開展民航業北斗產業化應用示范。
推廣先進適用運輸裝備。開展CR450高速度等級中國標準動車組、譜系化中國標準地鐵列車研發應用,推廣鐵路重載運輸技術裝備。提升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極地船舶、大型郵輪等研發能力,推進水下機器人、深潛水裝備、深遠海半潛式打撈起重船、大型深遠海多功能救助船等新型裝備研發。推廣綠色智能船舶,推進船舶自主航行等單項智能船舶技術應用,推動船舶智能航行的岸基協同系統、安保系統和遠程操控系統整體技術應用。加強適航審定能力建設,推動C919客機示范運營和ARJ21支線客機系列化發展,推廣應用新舟700支線客機、AG600水陸兩棲飛機、重型直升機、高原型大載重無人機等。推進智能倉儲配送設施設備發展。
提高裝備標準化水平。推廣應用輕量化掛車,開展常壓液體危險貨物罐車專項治理,穩步開展超長平板半掛車、超長集裝箱半掛車治理工作。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推廣江海直達船型、三峽船型、節能環保船型,研發長江游輪運輸標準船型。推動車載快速安檢設備研發。鞏固提升高鐵、船舶等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力,在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技術裝備領域創建中國標準、中國品牌。
第三節 創新運營管理模式
以滿足個性化、高品質出行需求為導向,推進服務全程數字化,支持市場主體整合資源,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務,打造順暢銜接的服務鏈。穩妥發展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等出行服務,鼓勵自動駕駛在港口、物流園區等限定區域測試應用,推動發展智能公交、智慧停車、智慧安檢等。引導和規范網約車、共享單車、汽車分時租賃和網絡貨運平臺等健康發展,防止無序擴張。加快發展“互聯網+”高效物流新模式、新業態。加強深遠海目標高清晰觀測、海上高精度時空服務。提高交通運輸政務服務和監管能力,完善數字化、信息化監管手段,加強非現場監管、信用監管、聯合監管,實現監管系統全國聯網運行。
第四節 夯實創新發展基礎
推動交通科技自立自強。強化交通運輸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加快研發軸承、線控底盤、基礎技術平臺及軟硬件系統等關鍵部件,推動實現自主可控和產業化。加強交通運輸領域前瞻性、戰略性技術研究儲備,加強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船舶自主航行、船岸協同等領域技術研發,開展高速磁懸浮技術研究論證。強化復雜環境條件下線路、大跨度橋梁、超長隧道等建造技術研發以及高性能工程材料研發。加強高升程、大噸位升船機關鍵技術研發。
培育交通科技創新生態圈。促進政產學研用在交通運輸領域深度融合。鼓勵優勢企業整合交通科技產業鏈資源,通過開放數據、開放平臺、開放場景,培育交通科技產業生態圈,建設交通科技產業孵化基地。強化行業重點科研平臺建設,推進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建設,培育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
強化數據開放共享。加強交通運輸數據分級分類管理。進一步完善交通運輸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和交換渠道,制定數據資源開放制度規范,推動條件成熟的數據資源合規開放和共享利用。加強交通運輸數據安全管控,完善數據分級分類安全保護制度,制定智能交通數據應用安全標準,規范數據源采集和處理使用等活動,加強重要數據和個人信息保護。
第八章 全面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全面推動交通運輸規劃、設計、建設、運營、養護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轉型,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形成綠色低碳發展長效機制,讓交通更加環保、出行更加低碳。
第一節 優化調整運輸結構
深入推進運輸結構調整,逐步構建以鐵路、船舶為主的中長途貨運系統。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推動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優化“門到門”物流服務網絡,鼓勵發展城鄉物流共同配送、統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時配送等集約化配送模式,提高工礦企業綠色運輸比例,擴大城市生產生活物資公鐵聯運服務供給。
第二節 推廣低碳設施設備
規劃建設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換電網絡,重點推進交通樞紐場站、停車設施、公路服務區等區域充電設施設備建設,鼓勵在交通樞紐場站以及公路、鐵路等沿線合理布局光伏發電及儲能設施。推動交通用能低碳多元發展,積極推廣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運輸車輛,穩步推進鐵路電氣化改造,推動內河船舶更多使用清潔能源,進一步降低交通工具能耗。持續推進港口碼頭岸電設施、機場飛機輔助動力裝置替代設施建設,推進船舶受電設施改造,不斷提高岸電使用率。
第三節 加強重點領域污染防治
落實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制度。推動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設施與城市公共轉運處置設施有效銜接,健全電子聯單監管制度。完善長江經濟帶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長效機制。開展港區污水、粉塵綜合治理,推進生產生活污水、雨污水循環利用,完善干散貨碼頭堆場防風抑塵設施。開展交通運輸噪聲污染治理,妥善處理大型機場噪聲影響,積極消除現有噪聲污染。
第四節 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推動交通與其他基礎設施協同發展,打造復合型基礎設施走廊。統籌集約利用綜合運輸通道線位、橋位、土地、岸線等資源,提高國土空間綜合利用率。推進科學選線選址,推廣節地技術,強化水土流失防護和生態保護設計,優先避讓具有重要生態功能或者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的國土空間,盡量避讓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推進快遞包裝減量化、標準化、循環化。推動廢舊設施材料等資源化利用。
第五節 完善碳排放控制政策
實施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研究制定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統計方法和核算規則,加強碳排放基礎統計核算,建立交通運輸碳排放監測平臺,推動近零碳交通示范區建設。建立綠色低碳交通激勵約束機制,分類完善通行管理、停車管理等措施。
專欄13 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行動
1.充換電設施網絡構建。完善城鄉公共充換電網絡布局,積極建設城際充電網絡和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配套設施,實現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覆蓋率不低于80%、其他地區不低于60%。大力推進停車場與充電設施一體化建設,實現停車和充電數據信息互聯互通。
2.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運輸裝備推廣。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車輛和港口、機場場內車輛電動化替代,百萬人口以上城市(嚴寒地區除外)新增或更新地面公交、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出租、公務、環衛等車輛中電動車輛比例不低于80%。在長江干線、京杭運河和西江航運干線等開展液化天然氣加注站建設。
3.超標排放汽車船舶污染治理。建立健全汽車排放閉環管理機制。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老舊汽車,全面提升船舶設計能效和營運能效水平,鼓勵購置低能耗、低排放運輸裝備。
4.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既有交通運輸設施綠色化改造,加快港口船舶岸電設施和機場電動設施設備建設使用。推進京杭運河現代綠色航運綜合整治工程。
5.近零碳交通示范區建設。選擇條件成熟的生態功能區、工礦區、城鎮、港區、機場、公路服務區、交通樞紐場站等區域,建設近零碳交通示范區,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倡導綠色出行,推廣新能源交通運輸工具。
第九章 提升安全應急保障能力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落實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將安全發展貫穿于綜合交通運輸各領域、各環節,牢牢守住安全底線,夯實安全發展基礎,提升突發事件應急保障能力,筑牢國家安全屏障。
第一節 提高交通網絡抗風險能力
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風險評估和分級分類管控,加強重大風險源識別和全過程動態監測分析、預測預警,在重要通道、樞紐、航運區域建設氣象監測預警系統,提高交通基礎設施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穩定提升多災易災地區、主要產業及能源基地等重點區域的多路徑連接比率,完善緊急交通疏散、救援和避難通道系統,增強交通運輸網絡韌性。加強交通運輸領域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重要信息系統的網絡安全防護,推進信息系統設施設備自主可控。
第二節 維護設施設備本質安全
建立健全基礎設施資產管理體系,嚴把設施設備產品源頭質量關,合理安排建設周期,推進精品建設和精細管理。加強交通安全設施建設,推動安全配套設施、重點目標防范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建設運營。加強高速鐵路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預警防護監測,強化鐵路防災抗險等設施建設。規范設置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以臨水臨崖、隱患路口路段、交通標志標線等為重點,加強農村公路、橋梁隧道隱患排查整治和安全設施配套。完善水運工程安全配套設施和橋梁防船舶碰撞設施。
第三節 加強安全生產管理
健全企業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事故和重大險情技術調查等工作機制,加強生產安全事故統計分析,強化監督檢查執法。綜合利用科技手段,開展風險動態監測預警和分析研判。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強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責任。加強鐵路沿線安全環境整治,夯實民航運行安全全鏈條管理,強化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保護區安全管理,加強寄遞渠道安全監管和應急管理。強化設施設備運行安全,完善貨車生產改裝監管機制,杜絕非法改裝貨運車輛出廠上路。加大貨物裝載源頭監管力度,禁止超限超載車輛出場(站)上路行駛。完善危險化學品運輸網絡,優化運輸通行管控措施,強化港口、隧道、閘壩等重點部位通行管理。優化職業駕駛員、快遞員、船員等從業環境,強化機動車駕駛員培訓質量管理。
第四節 強化安全應急保障
健全綜合交通運輸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完善應急協調機制和應急預案體系,加強交通運輸調度與應急指揮平臺建設。推進區域性公路應急裝備物資儲備中心建設。加強水上交通安全監管、航海保障和救助打撈能力建設,完善沿海和內河溢油應急設備庫,構建陸海空天一體化水上交通運輸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城市軌道交通應急演練中心。以骨干航空物流企業為主體構建航空應急服務網絡。建設海事監管指揮系統。在開展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地下空間、低洼區域、重點區段、重要點位、關鍵設施等隱患排查基礎上,建立健全風險臺賬和災害隱患清單,補齊設施設備、應急搶險物資等短板,持續完善應急處置預案,健全應急響應機制,提升應對極端天氣能力。加強應急專業隊伍和志愿者隊伍建設,充實國家應急運輸儲備力量。健全應對重大疫情、防范應對恐怖襲擊、保障信息安全等非傳統安全應急指揮體系和應急交通組織。
專欄14 綜合交通運輸安全應急能力提升重點工程
1.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實施老舊鐵路、老舊樞紐場站、航運樞紐、大型通航建筑物等設施安全檢測和除險加固行動,持續推進危舊橋梁改造專項行動。建設交通基礎設施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實施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防護建設改造工程,建設網絡安全風險監測和態勢感知平臺。開展青藏高原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運行監測。
2.應急保障能力建設。建設基于大數據的應急運輸綜合指揮調度平臺。建設交通安全應急衛星系統工程,優化綜合導航服務功能。以執法船艇、專業救助船舶以及國有航運企業遠洋運輸船舶、客滾船、客渡船為重點,穩步推廣使用帶有北斗衛星應急示位功能的救生衣、救生艇(筏)。組織開展綜合和專項應急演練。建設郵政寄遞渠道安全監管“綠盾”工程(二期)、郵政機要通信工程。推動先進安全應急裝備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
3.水上救助能力提升。加強水上巡航搜救打撈、遠洋深海極地救援、防污染應急能力建設,完善沿海和南海海區應急救撈基地布局,建設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干線水上應急綜合救助基地。
第十章 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合作
堅持開放合作,推進互聯互通,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制度規則“軟聯通”,保障國際物流供應鏈安全,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塑造參與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第一節 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打造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網絡,積極推動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口岸鐵路、口岸公路、界河航道建設。強化面向俄蒙、東南亞、南亞、中亞等重點方向的陸路運輸大通道建設,支持西藏打造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進一步完善海上戰略通道,謀劃建設亞歐陸海貿易通道、東北陸海貿易通道,補齊沿線基礎設施短板。
第二節 進一步暢通國際運輸
發揮中國—新加坡互聯互通項目示范效應,加強與周邊國家協商合作,持續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提質增效,促進跨境班列班車發展。優化國際海運航線網絡布局,提高中韓陸海聯運效率,推動中歐陸海快線健康發展,擴大“絲路海運”品牌影響。穩固東南亞、東北亞等周邊航空運輸市場,有序拓展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等洲際航線網絡,建設“空中絲綢之路”。穩步擴大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簽署實施范圍。優化國際聯程聯運組織和中轉服務,完善海外轉運服務網絡。
第三節 推動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
升級改造中歐班列鐵路口岸和后方“卡脖子”路段,加快技術裝備升級和信息化建設。加快建設中歐班列集結中心,推廣中歐班列統一運單和內外貿貨物混編運輸,提高貨源集結與班列運行效率,擴大圖定鐵路貨運班列開行范圍。健全中歐班列考核評價體系,健全行業自律機制,鞏固維護品牌形象,強化風險防控。推動國際鐵路聯運規則銜接統一,探索建立與貿易、金融聯動發展新規則,推動建立中歐班列政府間合作機制。
第四節 深化多領域交流合作
主動與國際規則標準接軌,協調推動運輸工具、裝載單元、換裝轉運設備、作業流程、安全規則、服務規范、信息數據等標準對接。支持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國際運輸市場合作,推廣交通與產業園區、城市一體開發建設的國際產能合作新模式。建立中國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加強深遠海航行保障、搜救打撈、自動駕駛、科技人才等領域交流合作,打造國際一流船檢機構,積極參與國際航空、海運業減排全球治理。
第五節 保障國際物流供應鏈安全
著力形成陸海空統籌的運輸網絡,加強供需對接和運力協調,提升國家物流供應鏈保障能力。務實推動與東盟國家及重要海運通道沿線國家的合作,加強海事國際合作,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作推進海外港口建設經營,建設現代化遠洋運輸船隊,維護國際海運重要通道安全暢通。增強國際航空貨運能力,提高航權、時刻等關鍵資源配置效率,支持航空公司構建國際貨運航線網絡,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航空物流企業,提升航空物流全球響應能力。培育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流企業,穩步推進建設海外分撥中心和末端寄遞配送網絡。提升國際物流供應鏈信息服務水平,做好與外貿企業的物流信息對接。
專欄15 國際運輸競爭力提升行動
1.促進國際互聯互通。實施滿洲里、二連浩特、阿拉山口、霍爾果斯等鐵路口岸站擴能改造,建設大理至瑞麗、玉溪至磨憨等鐵路,推進佳木斯至同江(撫遠)等鐵路擴能改造。建設烏恰至康蘇、博樂至阿拉山口等高速公路,實施紅山嘴、烏拉斯臺等口岸公路建設改造。推進黑龍江、鴨綠江、圖們江等國境國際河流航道建設。推進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阿聯酋哈利法港、印度尼西亞瓜拉丹戎港等海外港口建設經營合作。
2.做優中歐班列品牌。建設成都、重慶、鄭州、西安、烏魯木齊等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整合班列運行平臺,強化中歐班列統一品牌,打造明星運輸產品。推進中歐班列運輸通道和口岸擴能改造,推進境外戰略性中轉場站建設。推廣國際貨協/國際貨約運單,完善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提單,逐步擴大應用范圍。修訂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
3.拓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服務。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運輸品牌,制定班列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推進重慶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成都商貿物流中心、廣西中國—東盟多式聯運聯盟基地和服務中心建設,布局建設沿線物流樞紐和口岸。做優做強北部灣港和洋浦港,加強國際船舶登記、保稅燃油供應、航運金融等綜合服務。推進國際鐵路運單物權化和海鐵聯運“一單制”。
4.提升國際物流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支持國內航空公司加大全貨機引進和改造力度,擴大貨運機隊規模,發展全貨機運輸。優化航空貨運樞紐機場航班時刻資源配置。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物流供應鏈龍頭企業,引導企業優化境內外物流節點布局,逐步構建安全可靠的國際物流設施網絡,實現與生產制造、國際貿易等企業協同發展。
第十一章 加強現代化治理能力建設
堅定不移推進改革,聚焦制約綜合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問題,優化完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高水平人才隊伍,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增強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動力和活力。
第一節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進一步厘清鐵路行業政府和企業關系,推進鐵路行業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推動具備條件的地方自主建設運營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推進國家鐵路企業股份制改造和優質資產上市,完善鐵路費用清算和收益分配規則。推進公路收費制度和養護體制改革,推廣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持續推進空管體制改革,完善軍民航空管聯合運行機制,實施空域資源分類精細化管理,優化全國航路航線網,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實現郵政普遍服務業務與競爭性業務分業經營。研究完善西江航運干線、界河航運管理體制機制。深化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構建全要素水上交通管理體制,優化完善海事監管機制和模式。
第二節 促進形成統一開放市場
建立健全城市群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機制。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規范中歐班列、港航、民航國際航線等補貼政策。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加強信用信息共享公開、風險監測和安全管理,推進事前信用承諾、事中信用評價和分級分類監管、事后獎懲和信用修復。探索建立交通運輸創新發展容錯制度。規范交通運輸新業態、新模式價格管理,健全巡游出租汽車價格形成機制,深化道路客運價格市場化改革。
第三節 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
全面落實交通運輸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優化債務結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完善與項目資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長期資金籌措渠道。穩定并完善交通專項資金政策,繼續通過成品油稅費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支持交通基礎設施養護,優化完善支持郵政、水運等發展的資金政策。完善收費公路專項債券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實施主體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等途徑開展市場化融資,穩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規范發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支持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社會資本依法依規參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多式聯運等產業投資基金。依托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第四節 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
加快構建適應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研究制修訂公路、鐵路、民用航空以及綜合交通有關法律法規,促進各項制度有效銜接。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和統計體系,完善綜合交通樞紐、旅客聯程運輸、貨物多式聯運、智能交通、綠色交通、交通安全應急、無障礙交通、新業態新模式等技術標準,強化各類標準銜接。推動危險品多式聯運服務規則一體銜接和檢測結果互認。加強計量、標準、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等質量技術基礎建設,強化質量監督管理。
第五節 強化人才隊伍和交通文明建設
建設交通運輸新型智庫聯盟,優化領軍人才發現機制和項目團隊遴選機制,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加強交通運輸文化軟實力建設,推動交通文化精品工程建設,深化交通文博工程建設,提高交通參與者文明素養。加強交通運輸全媒體傳播能力建設,提升交通運輸政務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進一步嚴明紀律、改進作風,提高交通運輸執法隊伍能力和水平,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創新法治宣傳教育新機制新方法,落實普法責任制,培育交通法治文化。
第十二章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堅持黨對交通運輸發展的全面領導,加強組織協調、要素支撐和督促指導,發揮試點示范帶動作用,確保規劃有力有序有效實施。
第一節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黨員干部頭腦,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黨對交通運輸發展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的領導。加強交通運輸行業基層黨組織建設,引導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交通強國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
第二節 加強組織協調
各有關部門要提高思想認識,按照職責分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強部門協同,強化上下聯動,做好本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及國土空間、流域綜合等規劃的銜接,做好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郵政等專項規劃與本規劃的銜接落實,扎實推進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緊密結合發展實際,細化本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做好地方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與本規劃的銜接落實。
第三節 推進試點示范
圍繞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在跨區域綜合運輸大通道資源優化配置、交通運輸領域新基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城市群和城鄉交通一體化、“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交通旅游融合發展、設施設備服務管理標準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和模式創新、國際物流供應鏈建設、綠色低碳交通發展等方面,有序推進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示范,建立健全試點成果總結和系統推廣機制,依托車購稅等資金加大對試點示范項目的支持力度。
第四節 強化要素保障
加強資金政策保障,安排政府投資積極支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范圍。加大養護資金投入,充分引導多元化資本參與交通運輸發展,形成建養并重、可持續的資金投入機制。探索樞紐土地綜合開發等多樣化支持政策。完善跨部門、跨區域重大項目協同推進機制。用好跨區域補充耕地統籌機制,強化重點項目用地、用海、用能等資源要素保障,做好資源要素預留和供應。
第五節 做好督促指導
建立健全交通運輸領域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評估制度,按要求開展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加強規劃實施事中事后監管和動態監測分析,適時開展中期評估和建設項目后評估,督促指導規劃落實,必要時動態調整,確保規劃落地見效。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
不分頁顯示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