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喜亮 ]——(2010-1-31) / 已閱6370次
國企“官本位”文化必須廢除
張喜亮
《漢書·蓋寬饒傳》有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可見,“官”之初,非貶義:官者,公也。所謂官,通用于國家的公共事務,特定指政府及其行政權力;對于“官”的認識與傳繼,重視的是他們的賢才賢德。然而,曾幾何時“官”的涵意被異化了,當官者與“私利”為伍的時候,“官”與“民”就被嚴格地割裂開來,便有了貶損的寓意了。人們重視的是官職的級別與待遇,甚至非國家公共事務的其他行業與領域都打上了“官本位”的深深烙印。“官本位”就是把“官職”的高低作為唯一或主要的尺度,衡量人們的社會地位和價值。“官本位”具有這樣幾個顯著的特征:第一,官與民存在著嚴格的界限,民不可以與官為伍;第二,官擁有權力,民必須服從官的意志;第三,官享受著特有利益,這些利益是民不可企及的。這種負面涵意的“官本位”的價值觀盛行于封建社會幾千年,當今時代,經濟領域的國企之中的“官本位”日趨強化,甚至成為一種“文化”。但這種“文化”與市場經濟規律嚴重背道而馳,國企中的“官”其才干與貢獻和其享受的權與利并非正相關,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挫傷了職工“群眾”的工作積極性。
有的國企那金碧輝煌的辦公大樓絕對會讓人誤以為是政府機關,企業方通常被稱為“行政”,各科室都是“行政職能部門”,行政科層之間也是相當嚴格區別的。企業的辦公大廈總是比企業生產車間來得宏偉氣派。企業辦公大樓廈里的人西裝革履,生產車間的工人必須穿工裝,服飾有著顯明的職位特點。企業管理人員與職工的待遇大不相同的。交通費、通訊費等等上司總比下屬多,一定級別的領導還享受著招待費,前邊加的修飾詞是“業務”。工資就更是要拉開差距的:工人總是低于職員的,職員總是低于部門長的,部門長總是低于經理層的;職位是工資多寡的標桿兒,從企業負責人向下,工資收入逐級遞減,從一線工人向上,檔次差距越來越大,最高與最低之間相差不止是百余倍。
眾所周知,國企的“行政”級別是在高度計劃的經濟體制中確立的,國企均隸屬于政府的相關部門,。然而,與那個時代的政治文明相適應,國企雖有“官”級卻還未形成像現在這樣的“官本位”:管理者與職工同著工作裝,高級技術工人或重體力者的工資都是比廠長(經理)高出一倍有余;職工對企業各級領導有直接批評的權利,廠長(經理)不僅不敢打擊報復還得虛心接受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工人與領導都容易形成企業主人意識,群策群力為發展企業。但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從廠長承包負責制到轉換經營機制下放企業自主權,企業各級領導的權利和權威更大了;盡管政策文件三令五申取消國企的“行政級別”實行“政企分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但是,“官本位”在一些國企中依然是主流的文化,甚至還扭曲強化了。
國企“官本位”文化,首先是破壞了管理者與職工群眾的關系,收入差距加大職工群眾產生了怨懟情緒,有資料表明有的企業職工對領導班子的滿意度不足30%;管理者居高臨下命令式的指揮,束縛了職工群眾的創造力工作沒有了積極性,有資料表明十幾年來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幅度在降低;“官本位”價值觀使一些職工群眾不擇手段地進入管理層,一些科研技術人員被“提拔”到管理層以資鼓勵,專業技術荒疏了,有資料表明有的企業出現了技工短缺的現象……。
改革就是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當這種與改革的目的背道而馳的“文化”損害了改革的進程時,企業的“官本位”必須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