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亮 ]——(2010-10-27) / 已閱8304次
少年司法保護的原則
劉亮
少年司法制度是根據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以保護少年為出發點,在審理、處理和矯治少年違法犯罪案件上實行區別于普通司法制度并著力使少年在未來建康成長為目標的一種專門司法制度。20世紀以來,少年犯罪問題逐漸演化為一個嚴重的國際性社會問題成為世界公害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許多國家為了預防、控制和減少少年犯罪,逐步建立起了具有本國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
一、少年司法保護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特定群體的兒童逐漸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核心。以18周歲作為兒童年齡的上限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第一條規定:兒童系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定成年年齡低于18歲。其他國際公約,如《保護剝奪自由少年規則》、《確定準許使用未成年人為拔礦工或司爐工的最低年齡公約》、《關于禁止和立即行動消除最有害的童工形式公約》等,以及許多國家的立法,都規定18歲以下為兒童。我國未成年人的年齡范圍恰恰與這種界定相吻合。
在中國,由于家長制的傳統從氏族、家族和家庭生活之中起端,而后延展到封建國家體制中,家長制觀念作為一種文化傳統,長期影響著我國思想界、文化界和司法界對兒童的定位。兒童在家庭中的法律地位歷來都是至于附屬和“未來”的位置上考慮,沒把兒童放在應有的權利主體位置上。然而,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兒童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嚴重問題,其權利的維護可謂舉步維艱。同樣在中國社會中兒童權利的保護狀況也不容樂觀,雖然我國加入了《兒童權利公約》,但是實踐中對兒童權利的保護仍是被大部分人所忽視的。從很多社會現象中我們能看到兒童權利是得不到保護的。
少年法庭的建立宣告了我國少年司法制度的誕生。因為特定的歷史背景、法律依據等因素的考慮,當時的少年法庭實質只是附設于普通法院下的少年刑事案件合議庭。少年法庭的出現,以其辦案的實際效果,雄辯的證明了少年法庭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引起了司法界的重視,并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和歡迎。
但是,我國的少年司法保護還存在著一系列不完善的問題,沒有形成獨立于傳統司法的少年法律體系!吨腥A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關于少年司法保護部分也僅在該法第五章部分的十條內容予以說明。實踐中也體現出來了它的不完善之處:我國少年法庭目前管轄的刑事案件主要是未成年人實施犯罪的案件,關于少年權益受到侵害的問題不是由少年法庭管轄;我國的少年司法機構主要有公安、檢察院、少年法庭、未成年人管教所、社會幫教機構,對于家庭、社區在少年司法保護方面應發揮的作用也只是試驗階段;在我國,目前除法院有專門審理少年刑事案件的少年庭外,公安機關和檢察院還未有專門人員承擔少年案件,即沒有少年警察和少年檢察官,雖然我們有關法律和司法解釋對此做出規定,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還未做到真正落實;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對少年權益保護的規定少且缺乏可操作性,道德、號召性的條款多,缺乏法律責任方面的規定,而這恰恰給了司法者過多的自由裁量權,這對于未成年人的矯治教育和權利保護是不利的。工讀教育、收容教育、勞動教養、治安管理處罰等非刑罰處罰措施的規定籠統而概括,可操作性差,而對于未成年人的違法行為和不良行為的處置則根本沒有統一的規定,且處罰機關復雜,易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利于少年司法保護目標的實現。
二、少年司法保護的基本原則
。ㄒ唬┥倌隀嘁孀畲蠡瓌t
最大利益原則是具有本源性的、全面指導性的一項原則。最大利益就是將兒童的利益最大化,包括國家在制定各項政策、處理實際兒童事務中,均應以兒童的利益作為優先考慮。從立法的角度上來看,最大利益條款是保護兒童的權力的綱領性條款;從運用上來看,最大利益原則被理解為處理兒童事物的準則;從原則的意義和蘊含上來看,它蘊含著將兒童視為擁有權利的個體的理念。 把兒童的最大利益放在首要考慮的地位。不僅要在處理有關兒童的一切事務中優先考慮兒童的最大利益,在制定國家政策、社會政策也要優先考慮兒童的最大利益,優先考慮兒童的最大利益在涉及到兒童的事務中保護兒童的利益具有全面的指導意義。
。ǘ┥倌隀嘁姹Wo優先原則
人們在保護兒童權利觀念方面的落后,是阻礙完善兒童立法的重要因素,這種表現主要有:
1.把兒童立法等同于兒童犯罪的法律。不少學者認為,兒童立法就是為了對付兒童犯罪,治理和預防兒童犯罪。完全忽視最為弱勢群體的兒童,其權利需要予以特別保護的特殊性。我們應該確立起兒童法律就是保護兒童權利的法律的觀念,即使是治理兒童犯罪的法律,也不是為了懲罰、報應兒童,而是為了“教育、感化、挽救”兒童。犯罪兒童其實也是受害者,我們應該努力創造條件,讓失足兒童回歸社會。
2.把兒童當作真正的權利主體而不是僅僅作為法律保護的客體,貫徹“兒童權益保護優先”的原則,樹立“實現兒童權利就是謀求全人類的最高利益”的觀念。以以往人們不注意傾聽兒童的聲音和了解兒童的需要,往往以保護兒童的名義侵犯兒童的權利。應該切實保障兒童享有關系到自身利益的參與權。正由于少年生理、心理、認知能力還不夠成熟,容易受外界誘導等原因,所以反而論之,其塑造性也很強,如果能以少年權益保護優先這樣觀念的指導,那么會實現讓他們向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當然對一些有不良行為、違法行為、犯罪行為的少年也應同樣適用。“少年權益保護優先”原則,無疑是摒棄了那些落后的觀念,真正站在少年的角度而非“成人社會”的角度來為兒童立法作指引。在該原則的指導下,才能矯正社會對少年權利保護的錯誤認識,才能讓少年立法有一個明確的方向。
在上述二原則的指導下,走少年司法一體化模式是必然選擇。但是這必須由我國的具體國情來決定的,實踐中我國是通過局部的、分散的試點工作,正式與非正式、官方和非官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廣泛的和長期的司法探索,向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目標前進。
北安市人民法院 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