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貴 ]——(2010-11-20) / 已閱5339次
試論我國國企改制成果分享中的股權激勵
錢貴
改革開放近30年,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然而快速發展的除了社會財富的增加外,還有公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和兩極分化的不斷加劇。2004年,我國的基尼系數已達到0.458,2005 年為0.47,遠遠超過了0.4的警戒標準,并且呈現持續走高的趨勢。貧富分化的不斷加劇有礙于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更有悖于我國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改革發展成果的共享成為政府、學界和民眾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睆1978年起,國有企業改革就一直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從最初的“放權讓利,給企業松綁”階段開始,先后經歷了“利改稅”階段、“承包責任制”階段,再到現在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階段。經過近30年的發展,國有企業改革成效顯著,據國資委的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國企實現利潤突破9000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中央企業實現利潤6413億元。2006年1~7月全國重點國企和中央企業實現的利潤分別達到4967.5億元和3516.5億元,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也有相當強的盈利能力和積累能力。國有企業的巨大基礎財富是建國后廣大人民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才建立起來的,對國企改革成果的分享理應成為我國分享改革成果的重要環節。改革成果的分享是利益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的過程,“實現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必須依靠三種力量:一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財富的公平分配;二是通過政府干預的作用實現財富的公平分配;三是通過“第三種力量”,即通過激發人們的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實現財富的公平分配!睂蟾母锍晒姆窒硗瑯邮菍罄麧櫟娜畏峙溥^程。在以市場主導的初次分配中,產權制度是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礎制度,產權“為人民界定相互之間的利益關系,特別是分配剩余產品或價值,提供基本的權利規范,從而解決經濟活動的動力源泉問題,”國有企業改革的實質是產權改革和所有制結構的調整,產權改革打破了傳統體制下的利益一元化,造成了多元化利益并存的經濟格局,“產權所產生的激勵使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結果導致整個社會的利益最大化,”在國有企業產權制度變遷的過程中,通過股權激勵制度,建立起對主要的利益相關者(經營者、職工)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賦予經營者和職工企業所有權,使其參與企業剩余的分配,是勞動者作為勞動、管理、技術等生產要素所有者的產權主體地位的要求,股權激勵制度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國有資本運行效率,還在縮小公民收入差距,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產權制度界定和保護參與企業的個人或經濟組織的財產權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生產要素的貢獻進行分配,是產權制度的基本要求,“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構成生產力的要素已突破了19世紀的三要素(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理論,形成了由資本、勞動力、技術、管理和信息共同發揮作用的五要素理論!秉h的十六大也確立了“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在國企利潤的初次分配中,股權激勵制度的建立能夠充分調動經營者和職工忠實為企業創造利潤的積極性,提高企業運營效率,同時也是經營者和職工作為生產要素主體參與企業剩余分配,享有產權收益的有效途徑!肮蓹嗉钍鞘谟韫窘洜I者、雇員股權,使他們能以股東身份參與決策、分享利潤、承擔風險,從而勤勉盡責地為公司服務的一種激勵制度,主要包括股票期權(Stock Option)、員工持股計劃(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和管理層收購(Manager Buy-out)等內容。”
一、股權激勵制度的主要理論基礎
。ㄒ唬├嫦嚓P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Stakeholder Theory)萌芽于 20世紀60年代初期,該理論認為企業是利益相關者參與的一系列契約的聯結,是不同要素提供者之間組成的一個系統,布萊爾認為“企業不是股東們實物資產的集合,而是一種具有治理所有在企業創造財富活動中作了專業化投資的主體的相互關系功能的法律框架結構。”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任何一個企業都有許多利益相關者,他們都對公司進行了專用性投資(如股東和債權人投入財務資源,經理人員和工人投入人力資源,供應商和消費者投入關系資源,社會公眾投入社會公共資源)并承擔由此所帶來的風險,企業的目標不是為了追求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為其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創造財富和價值,利益相關者基于其對企業的專用性投資而享有企業所有權。
(二)委托-代理理論
代理問題是伴隨著19世紀以后的經理革命產生而來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兩權分離”使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產生了委托-代理關系,股東作為委托人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管理和日常經營事務,而是委托經理代為管理。由于委托人(股東)和代理人(經理)目標利益的不一致、掌控信息的不對稱性和承擔利益風險的不對等,便出現了所謂的“代理問題”,“代理問題指的是企業經理人員作為委托人(所有者)的代理人對企業行使經營管理權時,有意或無意侵害資產所有者利益的問題!蔽小砝碚撜J為,為了避免經理的“道德風險”行為,降低代理成本,應該將企業的剩余索取權部分讓渡給經理,使代理人與委托人的利益趨向一致,“委托人可以通過對代理人進行適當的激勵,以及通過承擔用來約束代理人越軌活動的監督費用,以限制其利益偏差。”最優的契約安排就是讓代理人參與企業剩余權的分享,在享受產權收益的同時承擔企業的部份風險,以激勵其朝著有利于委托人的方向努力。
(三)雙因素經濟論
1986年,被稱為“職工持股計劃之父”的美國經濟學家、律師路易斯•凱爾索與其夫人合作出版的《民主與經濟力量》一書中,正式提出了“雙因素經濟論”的概念,而凱爾索的雙因素經濟思想則早在其與人合作的著作《資本家宣言:怎樣用借來的錢使8000萬工人變成資本家》(1956年)、《兩要素論》(1957年)和《新資本主義》(1961年)中就有所體現。按照他的理論,生產要素只有兩種:資本與勞動。財富是由雙因素,即資本和勞動共同創造的,因而也理所當然的由這兩個因素的所有者共同分配。凱爾索認為,“人類社會需要一種既能鼓勵公平又能促進增長的制度,這種制度使任何人都可以獲得兩種收入,即資本的收入和勞動的收入,能激發人民的創造性和責任感!眲P爾索不僅提出并發展了“雙因素經濟”理論,還將該理論付諸實踐。他在這基礎上提出了職工持股計劃,成立了“職工持股計劃發展中心”,并創辦了一家投資銀行,專門支持職工持股計劃。
北安市人民法院 錢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