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登甲 ]——(2010-12-2) / 已閱10548次
我國網絡案件的管轄權—侵權行為地概述
許登甲
網上侵權問題,全國人大《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規定,“利用互聯網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構成民事侵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個決定表明,網上侵權可以適用傳統法律,追究侵權人的民事責任。根據民訴法第29條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關于“侵權行為地”的認定,最高法院司法解釋說,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結果發生地。而互聯網空間的全球性、虛擬性、非集中管理性、人機分離性等特征,使得它與傳統的物理空間有較大的差異。網絡侵權行為地和傳統侵權行為地相比較具有行為地的不唯一性、行為地的跨國性、行為地的模糊性等特點,因此,如何確定網上侵權行為的“侵權行為地”變得比較復雜,是侵權行為人住所地、侵權信息編寫地、侵權信息上傳地還是所使用的網絡服務器所在地?而何處是侵權結果發生地——是否每一臺能夠瀏覽侵權內容的終端設備所在地都可視為侵權結果發生地?
200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網絡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絡服務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對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
2001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域名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第一款:涉及域名的侵權糾紛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對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發現該域名的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
筆者結合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將網絡侵權的“侵權行為地”分為以下五類:
一、實施侵權行為的計算機終端設備所在地,也就是侵權信息上傳地。
二、發布侵權內容的網絡服務器所在地。與虛擬的網址相比,服務器位置所在地相對穩定,關聯度高。由服務器所在地法院管轄網絡侵權糾紛案件,與傳統的管轄權原則更容易融合。
三、其他提供鏈接服務的網站的服務器所在地。實踐中,侵權信息一經上傳,很快就會通過大量的鏈接而廣泛傳播,這種傳播與主動上傳侵權信息有所不同。此時的侵權行為地如何界定?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這時的侵權行為地應當以服務器所在地址為標準。
四、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設備所在地。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是這樣規定的:對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因此,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設備所在地作為侵權行為地有一個前置條件,就是“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侵權行為地的規定被泛化。
五、侵權結果發生地。由于互聯網的特殊性,一條侵權信息可以瞬間傳遍全球各個終端,因此,從理論上講,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以作為侵權結果發生地。所以,筆者認為,侵權結果發生地也必須有一個前置條件,就是“難以確定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時,才可以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