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瑜 ]——(2011-1-21) / 已閱6335次
創新有風險,投資需理性
王瑜
我國近年來大力提倡創新,企業為什么要創新呢?國家知識產權局的一份統計報告特別能說明問題:2009年我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42.9387萬家。申請專利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億元,新產品銷售收入1.6億元,新產品出口額0.26億元,利潤總額0.37億元,工業總產值5.3億元,分別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值的4.3倍、10.3倍、9.8倍、4.6倍和4.1倍。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研發總經費為5802.1億元,占GDP之比為1.7%,是2000年的6.5倍,年均增長23%。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也在進行“大躍進”,2010年不到一年的時間我國專利申請量就突破100萬件。就此,筆者經常提及一個觀點:創新有風險,投資需理性。創新不但需要很高的成本,而且風險也相當大,一項調查表明,從一項技術的研究到最終成為有贏利的產品,失敗的可能性高達90%以上。于是大家都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研發投入費用怎么計算?在創新上多大的投入才是理性的?我國《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第10條規定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須同時滿足的條件,其中研發費用總額不低于年銷售收入3%-6%。從這個規定回答了研發投入怎么計算的問題,研發投入按照企業年銷售額的比例來做預算。該管理辦法規定了3%-6%最低比例,并不能回答企業的疑問:最理性投入比例是多少?
筆者在2002年9月9日《經濟參考報》上找到“2001年工業主要行業廣告與研發力度一覽表”,該表詳細列舉了我國三十余個行業平均研發投入比例,其中研發投入最高的行業是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入比例為萬分之七十五,最低的行業是電力、蒸汽、熱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入比例只有萬分之三點幾。這個數據說明我國企業在2001年的研發費用投入相當的低,也說明不同行業的研發投入是不同的。根據英國商業、創新和技能部公布的數據,汽車零部件公司研發投入占銷售比重平均達到5.1%,整車領域4%左右。
我們以一個行業為例看看各企業研發投入,筆者在網絡上找到“國際整車企業研發投入排名”,如下圖:這份排名表所列企業都是國際最為著名的汽車生產商,這些著名的汽車企業研發投入比例相差非常的大,最高的是保時捷公司,研發投入比為12%,而三菱汽車卻只有1.3%,相差近十倍。
《中國知識產權報》曾經報道朗科在專利申請、維護、運用等專利運作項目上投入近6000萬元,因為沒有朗科公司銷售額的數據,很難得出朗科公司研發投入比例。筆者在不同媒體報道中看到這樣的內容:華為堅持以不少于銷售收入10%的費用和43%的員工投入研究開發,并將研發投入的10%用于前沿技術、核心技術以及基礎技術的研究。據華為公司發布的2009年年報顯示,華為2009年全球銷售收入為1491億元人民幣,全年研發費用達133億元人民幣。據此分析華為研發投入比例與新聞媒體報道的10%接近。華為是世界著名的企業,我國企業可以將華為作為標桿來做研發費預算。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看到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其研發投入的比例相差較大,什么是最為理性的投入比例?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去框定固定的比例,企業要根據自己所處的行業以及企業自身情況作出理性的決策。投入不足值得關注,但是投入過度更需要警惕。
作者:王律師,科友愛普科技咨詢公司
電話:010-51662214,電郵:516622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