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軒 ]——(2003-9-1) / 已閱48095次
而所謂“一般藥店沒有的東西,可以包治百病”的醫療保健商品。你相信嗎?不過對于那些身患絕
癥,生命垂危的人就不一樣,他們可能會相信的,哪怕一點點希望。但這不過是一個騙錢的老把戲
而已。
除以上幾種網絡詐騙犯罪外,還有里用互聯網進行的中大獎詐騙犯罪,以及利用互聯網提供商業機
會,投資的詐騙活動。針對網絡詐騙的種種方法,類型,網絡詐騙就有了自己的一些新的特點。
二.網絡詐騙犯罪的特點
網絡詐騙罪和其他類型的詐騙罪取的財物的方式不同,一般的詐騙活動,行為人與一定自然人
之間有一定的意思溝通,即“人——人對話”,而網絡詐騙罪則不然,行為人更多通過“人——機
對話”的方式,達到初步目的。正是由于人機對話的技術特點,決定了網絡詐騙罪具有一些獨特的
特點:
1. 犯罪方法簡單,容易進行
網絡用于詐騙犯罪使犯罪行為人虛構的事實更加逼近事實,或者能夠更加隱瞞地掩蓋事實真相,從
而使被害人易于上當受騙,給出錢物。
2. 犯罪成本低,傳播迅速,傳播范圍廣
犯罪行為人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制作形式極為精美的電子信息,詐騙他人的財物,并
不需要投入很大的資金,人力和物力。著手犯罪的物質條件容易達到。
3. 滲透性強,網絡化形式復雜,不定性強
網絡發展形成一個虛擬的電腦空間,即消除了國境線也打破了社會和空間的界限,使得行為人在進
行詐騙他人財物時有極高的滲透性。網絡詐騙的網絡化形式發展,使得受害人從理論上而言是所有
上網的人。
4. 社會危害性極強,極其廣泛,增長迅速
目前,世界各國的網絡用戶數以千萬計,僅中國網絡用戶2250萬人,通過互聯網進要比以傳統方
法進行詐騙大的多。而且,由于這些犯罪的受害者分布廣泛,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社會危害。并且,
網絡詐騙犯罪發展特別迅速,日本2001年計算機與網絡犯罪的檢舉狀況中,利用互聯網詐騙的
1999年為33件,而2000年為198件,到了20001年巨增到671件。是所有網絡犯罪中增長最快的一
個。
三. 網絡詐騙犯罪的構成特征
1. 犯罪客體
現實社會的種種復雜關系都能在網絡得到體現,就網絡詐騙犯罪所侵犯的一般客體而言,自然是為
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網絡詐騙犯罪行為人所侵犯的一切社會關系。但是應當看到互聯網是靠電腦的連
接關系而形成的一個虛擬空間,它實際并不存在。就互聯網來說,這種聯接關系是靠兩個支柱來維
系的,一個是技術上的TCP/IP,另一個是用戶方面資源共享原則。正是這兩個支柱,才使得國
界,洲界全都煙消云散,才使得虛擬空間得以形成。筆者認為,這里的網絡詐騙犯罪侵犯的是復雜
的客體,網絡詐騙犯罪所侵犯的同類客體應是網絡上信息交流于共享得以正常進行的公共秩序。而
其所侵犯的直接客體應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應當指出,利用互聯網進行的騙情騙色不屬于本罪。
2.客觀方面
表現為違反有關計算機網絡管理法律、法規,利用互聯網實施了詐騙行為。虛構事實和隱瞞真相是
本罪行為的兩種并列選擇形式,只要實施其中一種行為。便可構成本罪。至于采取什么方法虛構事
實或隱瞞真相,法律未作限定。因此,利用互聯網技術虛構事實和隱瞞真相,騙取公私財物同樣可
以構成本罪。
2001年2月15日,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法院開庭,審理了“中國網上詐騙第一案”。犯罪行為人
叫劉劍,該犯從2000年4月以來,在“雅寶”拍賣網站上有假名字發布虛假信息,自稱有便宜的
“摩托羅拉”、“諾基亞”二手手機出售,其價不到新手機的一半。而在收到貨款后,劉劍卻不給
求購者發貨。他利用這種方法從山東、江蘇、福建、山西、內蒙古共騙得13350元,用于個人消
費。
本案事實雖然清楚,案情簡單,但是由于涉及對互聯網這一“虛擬空間”中特殊的商業運營方式的
認識和判斷,法院在首次開庭時,并沒有當庭宣判。
本案中,客觀方面有兩個特征:一是工具特征,犯罪行為人利用了互聯網這一“虛擬空間”。二是
行為特征,犯罪行為人刻意用里假名字隱瞞真相,發布虛假信息來虛構事實。這樣的目的就是為了
騙取被害人的信任,使其“自愿地”交出財物。表面上看,被害人交出財物是“自愿的”。其實這
總共4頁 [1] 2 [3] [4]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