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剛 ]——(2012-11-8) / 已閱9646次
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賦予被害人以控告權、對公、檢、法不予立案決定不服申請復議權,但法律卻沒有明確規(guī)定被害人應當向那些機關申請復議,以及復議機關復議的具體期限,這就很可能使被害人的報案和控告成為“皮球”被來回踢;當公安機關不立案時,被害人有向檢察機關請求救濟的權利。但是法律也未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進行監(jiān)督并做出裁決的期限。另外,如果公安機關對檢察機關的監(jiān)督置之不理,那么被害人的這項監(jiān)督權利只能流于形式;本來為解決被害人“狀告無門”問題而規(guī)定的公訴轉自訴,但在實踐過程中卻因被害人無強制性取證手段、無相應偵查技術而名存實亡。
(二)被害人上訴權的缺失
上訴權是當事人當然的訴訟權利,是被害人訴訟當事人地位的重要標志,不可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或剝奪。[2] 但是,對于犯罪行為后果的直接承受者——被害人,按照我國刑訴法的規(guī)定,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有權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被告人的辯護人和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也可提出上訴。而對于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一方,不服一審判決的只能在接到判決書后請求人民檢察院抗訴。但抗訴與否,決定權在人民檢察院。從理論上看,被告人的上訴權非但不受任何限制,法律還為其有效行使此項權利提供多種方便,并有“上訴不加刑”原則的保護。此種立法設計對于被害人是不公正的,這也是與設定刑事訴訟程序的初衷相背離的。對被害人和被告人的權利保護是當代人權保障的兩個方面,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確的。綜上所述,賦予被害人上訴權是完全必要的。
(三)附帶民事訴訟制度存在嚴重缺陷
刑事案件的被害人能否要求精神損害賠償,一直存在爭議。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第77條規(guī)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這一規(guī)定明確將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僅僅限于物質損失,并未明確將精神損害也納入人民法院受理范圍。2000年12月19日起實行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guī)定》第1條第 2款規(guī)定:“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一規(guī)定明確否定了附帶民事訴訟中精神損害的存在,但并未排除被害人通過其它途徑尋求到精神損害賠償。最高人民法院在2002年7月對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中規(guī)定:根據(jù)《刑法》第36條和《刑事訴訟法》第77條以及我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guī)定》第1條第2款的規(guī)定,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結束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從該批復中可以看出,無論在程序法上還是在實體法上,刑事案件被害人都無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導致實踐中大量因為犯罪行為而造成的精神損害得不到相應的賠償。可見,我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僅限于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遭受的“物質損失”、“經濟損失”,對于精神損害賠償一律不予支持;而且也排除了刑事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可能。
之所以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沒有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原因之一在于立法者認為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的精神損害,可以通過刑罰方式給予公法救濟,被害人完全可以從對被告人科以刑罰中得到心理慰藉。很顯然,公法救濟不能取代私法救濟,行為人向國家承擔的責任不可能取代向受害人承擔的責任。
(四)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缺失
對刑事被害人進行國家補償并不是國家代替犯罪行為人或者對犯罪行為依法承擔民事賠償義務的責任人承擔民事責任,而是國家對符合法律條件的被害人給予一種恢復性的刑事保護制度,對充分保護被害人的權益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有些地方已做出嘗試,例如石家莊市政府對2000年該市第二棉紡廠爆炸案的受害人及遇難家屬發(fā)放補助,以及2009年南京張明寶案件、天津的出租車司機故意傷害案都是國家賠付的。
三、我國刑事被害人訴訟權利保障的完善
(一)建立刑事被害人司法審查申請制度
針對我國被害人在享有控告權、直接起訴權方面存在的缺陷,我們可以建立被害人司法審查申請制度。所謂被害人司法審查申請制度,是指賦予被害人在一定條件下,有權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對公安機關及檢察院所作出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決定進行審查,并由法院作出是否維持公訴的決定制度,它是一種對公訴權的制約。該制度的具體內容是:當被害人認為公安機關作出的不立案決定或者人民檢察院作出的不起訴決定有錯誤時,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人民法院對公安機關及人民檢察院的決定進行審查,如果人民法院作出繼續(xù)追究刑事責任的決定,仍由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按照公訴案件進行追究。
被害人司法審查申請制度能夠彌補被害人控告權、直接起訴權方面存在的缺陷,在不妨礙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基礎上,更好的保障被害人的合法利益。
(二)賦予刑事被害人上訴權
針對我國被害人上訴權的缺失,賦予刑事被害人上訴權。為了既避免賦予被害人上訴權可能產生的弊端,又加強對被害人作為訴訟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的保障。對被害人的上訴權可限制有條件的適用。即規(guī)定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尚未生效的一審判決、裁定不服,可以請求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經審查不符合抗訴條件的,決定不抗訴的,被害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三)把精神損害賠償納入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
把精神損害賠償納入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才能有效地打擊犯罪,懲治犯罪,切實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以實現(xiàn)真正法律意義上的正義和公平。
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可以進行如下構想:1、提起精神損害賠償?shù)谋缓θ藨斖瑫r具備以下幾個條件:被害人確實由于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害;犯罪人主觀上存在過錯,一般都是直接故意犯罪;侵害行為與被害人精神損害存在直接因果關系,間接因果關系一般不應在此范圍之內。2、精神損害賠償金額:應綜合考慮被害人實際遭受精神損害程度、被告人過錯程度、主觀動機、行為手段、場合、方式,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及經濟賠償能力,受訴法院地的經濟水平等來確定。3、在精神損害賠償金的支付對象上:精神損害賠償金最終應當歸屬于受害人,而當受害人死亡時,應當由其近親屬取得。
(四)增設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
近年來我國開始積極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全國首創(chuàng)刑事被害人救濟制度的是山東省淄博市。2004年2月,淄博市委政法委聯(lián)合市中級人民法院設立了刑事被害人經濟困難救助資金,由市財政撥款30萬元,法院從罰沒款中撥出20萬元以及社會捐贈資金共同組成。日前全國已經開展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并建立專項基金的地區(qū)還有:四川省綿竹市,山東省青島市、膠南市、臨沂市等。[3] 刑事被害人權益保護機制的試點工作,已經逐漸走向成熟。
最高司法機關也開始力推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建立。2006年“據(jù)開展工作試點的10個高級人民法院統(tǒng)計,全年共為378名刑事案件被害人及其親屬發(fā)放補助金780余萬元。”[4]2007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2007年刑事申訴檢察工作要點》中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試點建立刑事被害人補償機制。”[5] 刑事被害人權益保障的問題上升到了國家高度。 2007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決定》要求,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積極開展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對因犯罪行為導致生活確有困難的被害人及其親屬提供適當?shù)慕洕Y助,努力使被害人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化解矛盾,促進和諧。[6]
建立我國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具體構想為:1、補償?shù)膶ο螅嚎梢砸?guī)定為遭受故意殺人罪、搶劫罪、強奸罪等嚴重暴力犯罪的被害人。2、補償?shù)臈l件:必須無法從被告人處或其他途徑得到補償;被害人對自己被損害的結果無過錯或者承擔極小的過錯;被害人必須在被害后及時報案并要積極配合司法機關的工作,如果有意不合作,也可減少或不予補償。3、補償金的來源:我國應當建立一個被害人補償專項基金,以國家財政預算作為主要財源,同時還可以從罰金、罰沒財產、法院的訴訟費和社會捐助等渠道吸納部分資金。4、補償?shù)墓芾頇C構:從國外的相關立法來看,審議被害人國家補償?shù)臋C構有三類:在法院內建立有關機構;在檢察機關內建立有關機構;政府建立專門的機構。[7] 因此,為了便于協(xié)調司法機關、犯罪人、被害人之間的關系,確保國家補償?shù)墓胶托剩瑧斣诰哂袇f(xié)調各方面功能的縣級以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設立由各方面專家組成的補償委員會,作為被害人補償主管機構較為適宜。5、補償方式:應采取現(xiàn)金補償?shù)姆绞健?br>
結 語
被害人問題是伴隨著犯罪問題而存在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隨著個體利益的確認,人權運動的發(fā)展,被害人地位將呈現(xiàn)繼續(xù)提高的趨勢。因此如何重新建構國家利益與個體利益兼顧,被害人權利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均衡的刑事訴訟結構,這是有待于進一步探索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陳光中.刑事訴訟法學[M].(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77—79.
[2]葉淑香.淺談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上的立法不足[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
[3]劉文暉.國家補償被害人制度比錢更重要[N].檢察日報,2007-5-23.
[4]肖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07-3-13.法制日報,2007-3-22.
[5]劉文暉.國家補償被害人制度比錢更重要[N].檢察日報,2007-5-23.
[6]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工作的決定[R],2007-8-28.公檢法辦案指南,2007.(9).60.
[7]趙國玲.被害人補償?shù)膰H動態(tài)與國內立法研究[N].檢察日報,2007-8 -24.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