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平 ]——(2013-2-20) / 已閱13460次
[6]例如,國際勞工組織1964年發布的第122號公約第1條第2款a)規定“所有適合就業且正在尋找就業的人都應該有工作!
[7]例如,1977年歐盟《關于企業并購時勞動者權利的維護的指令》、2008年10月22日歐盟《關于雇主資不抵債對勞動者的保護的指令》。
[8]我國《憲法》第42條確認了公民的就業權!稇椃ā返16、 17及18條確立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
[9]尤其是自20世紀80年代起實施的國有企業改革以來,我國在勞動就業領域的立法不斷增強。這是因為,解雇問題是自由市場經濟中才存在的現象,它是市場自由選擇的結果。但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就是雇主,因而,不存在解雇和失業問題,只存在“下崗”現象。
[10]參見G. H. Camerlynck, De la conception civiliste du droit contractuel de resiliation unilateral d la notion statutaire de licenciement, Jcp, 1958,1.1425.
[11]最高司法法院是法國最高民事、商事和刑事審判機關,地位上相當于我國最高法院。法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有三個:憲法委員會、最高行政法院和最高司法法院。一般而言,憲法委員會只受理涉及憲法適用爭議的案件;最高行政法院只受理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爭議案件,而最高司法法院受理除了以上前兩者之外的其他所有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主要包括民事、刑事、商事、社會案件。最高司法機關只處理法律適用問題,只進行法律審,以裁決下級法院法官是否正確地適用了法律;而下級法院(包括初級法院和上訴法院)對案件事實認定具有最高決定權,最高司法機關不得干預。因此,最高級法官被稱為“破毀法官”;而下級法院法官被稱為“事實審法官”。
[12]Planiol et Ripert, T. XI, par A. Rouast, n°857.
[13]前注[10],G. H. Camerlynck文。
[14]參見Soc. 18 mai, 1953,Ste des Grandes Brasseriesc.Stoloru?:Droit social, 1953,602。
[15]參見前注[10],G .H. Camerlynck文。
[16]企業委員會是企業內部的機構,由雇主、職工代表和工會代表組成,具有制約雇主決策的民主功能。
[17]參見前注[10],G. H. Camerlynck文。
[18]Soc. 4 Janvier, 1951:Inf. Chef d’ Entr. 1951,306;Soc. 9. fevrier 1950: Dr. Social 1951. 324;Doc. 4juin 1957:Bull. Civ. IV, 488.
[19]前注[10],G. H. Camerlynck文。
[20]Jean-Claude Javillier, Une nouvelle illustration du conflit des logiques(Droit a 1’ emploi et droit des obligations):Normalisation du licenciement et sauvegarde des pouvoirs du chef d’entreprise, in Etudes offertes a G.-H.Camerlynck, Paris, Dalloz, 1978, p. 129.
[21]最高司法法院曾在1956年5月31日的判決中寫道,“雇主肩負起這個企業的責任,是整個情勢的唯一法官。這些情勢可以使雇主決定終止經營,因任何法律并沒有規定其有義務為了保證員工的工作穩定性而保持企業的經營,只要雇主遵守了勞動法上的關于雇員的相關規定即可。”(Cass. Soc. 31 mai 1956. D. 0. 1956.p. 340)法國勞動法學界將這個判例稱為“雇主是唯一法官理論”,參見Alain Chirez, Chronique du droit du travail, 12 Rjp/nzacl Yearbookll, p. 163 。
[22]Paul Durand, Traite Dalloz de Droit du Travail, t. 1, Paris, Dalloz, 1947,N° 354,p. 432.
[23]同上,第433頁。
[24]參見前注[10],G. H. Camerlynck文。
[25]當然,必須承認的是:勞動法的理論根基,尤其是個體勞動關系理論,還是不能脫離私法。
[26]參見前注[22],Paul Durand書,第432頁。
[27]同上,第424頁。
[28]同上,第423頁。
[29]參見前注[10],G. H. Camerlynck文。
[30]參見Alain Sopiot, Critique du droit du travail, Paris, Qvadrige/pvf, zed, 2007,p. 14017。
[31]前注[20],Jean-Claude Javillier書,第117頁。
[32]參見Jean Pelissier, Alain Supiot, Antoine Jeammaud, Droit du travail, Paris, Dalloz precis, 24e, 2008,p1337。
[33]同上,第1077頁。
[34]Paul Durand, Les fonctions publiques de 1’ entreprise privee, Dr. Soc.,1945,p. 147.
[35]參見Philippe Waquet, La cause economique du licenciement, Droit social, fevrier 2000,n。 2, p. 170。
[36]法國的勞動法官(conseillers prud’ hommes)是業余法官。勞動案件的合議庭由相同數量的工人及企業家組成。這些業余的法官是從工會及企業家協會中選舉產生的,國家保證其培訓、待遇以及相應的司法保護。
[37]參見鄭尚元:《勞動合同法的制度與理念》,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44頁。
[38]也即“單保護”和“雙保護”的爭論。參見姜穎:《勞動合同法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頁。
[39]參見J. Y. Frouin, Inaptitude et perte de 1’emploi, Droit Ouvrier, Mars 2006,p.107。
[40]參見前注[1],Jean Pelissier, Alain Supiot, Antoine Jeammaud書,第166~167頁。
出處:清華法學 2012年第2期
作者:張平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法學院
總共3頁 [1] [2] 3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