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明龍 ]——(2013-7-18) / 已閱17034次
注釋:
[1]張新寶. 隱私權的法律保護( 第 2 版) [M]. 北京: 群眾出版社,2004.
[2][美]文森特·R·約翰遜. 美國侵權法[M]. 趙秀文,等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詹文凱. 隱私權之研究[M]. 臺北: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1998.
[4]Louis Henkin. Privacy and Autonomy[J]. 74 Colum. L. Rev. 1410,1425( 1974) .
[5]顏厥安. 財產、人格、還是資訊? ——論人類基因的法律地位[M]/ /. 顏厥安 . 鼠肝與蟲臂的管制. 臺北: 元照出版公司,2004.
[6]鄭玉波,黃宗樂. 民法總則( 修訂 10 版) [M]. 臺北: 三民書局,2007.
[7][德]馬克斯米利安·?怂梗 侵權行為法[M]. 齊曉琨,譯.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4.
[8][日]五十嵐清. 人格權法[M].[日]鈴木賢,葛敏,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9]王澤鑒. 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 三) ——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范圍( 6) : 隱私權 中[J]. 臺灣本土法學雜志,2007,( 97) : 27 -50.
[10]王勝明.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解讀[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11]奚曉明. 最高人民法院侵權責任法研究小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理解與適用[M].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12]楊連波. 醫患糾紛中隱私侵權的常見類型及預防[J]. 醫院管理論壇,2004,( 2) : 51 -52.
[13]佟柔. 中國民法[M]. 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0.
[14]楊立新. 人身權法論[M].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15]劉士國. 患者隱私權: 自己決定權與個人信息控制權[J]. 社會科學,2011,( 6) : 96 -100.
[16]楊秀儀. 美國“告知后同意”法則考察分析[J]. 月旦法學雜志,2005,( 121) : 138 -152.
[17]朱偉. 生命倫理中的知情同意[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18]楊秀儀. 誰來同意? 誰作決定? 從“告知后同意法則”談病人自主權的理論與實際: 美國經驗之考察[J]. 臺灣法學會學報,1999,( 20) : 367 -410.
[19]周友軍. 論中國侵權法上的知情同意規則[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1,( 4) : 62 -66.
[20]楊秀儀.“知情放棄”與“空白同意”合乎自主原則嗎? 論病人自主之性質[J]. 生命教育研究,2009,( 2) : 97 -122.
[21]劉宏恩. 醫師以病人為研究對象時之角色沖突與倫理規范[N]. 蘋果日報,2005 -5 -26.
[22]楊立新. 侵權責任法[M].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10.
[23]王利明. 侵權責任法研究( 下冊) [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4]張新寶. 侵權責任法( 第 2 版) [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5]張弛. 患者隱私權定位與保護論[J]. 法學,2011,( 3) : 41 -48.
[26]楊秀儀. 論病人自主權——“我國”法上“告知后同意”之請求權基礎探討[J]. 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007,( 2) : 229 -268.
[27]王利明,周友軍,高圣平. 中國侵權責任法教程[M].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
[28]葛云松.《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權益[J]. 中國法學,2010,( 3) : 37 -51.
[29]唐德華.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理解與適用[M].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30]王竹. 解釋論視野下的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權侵權責任[J]. 法學,2011,( 11) : 93 -100.
出處:法律科學 2013年第3期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