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瑜 ]——(2014-10-24) / 已閱8469次
眾籌在技術研發中的運用
前幾年有幸聆聽了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的講座,劉部長向大家推介了《創客•新工業革命》一書,看完該書強烈感覺到新的創新模式又來臨了。
創新使得技術的進步日新月異,新產品、新技術不斷涌現,而技術創新模式也在不斷的進化。傳說魯班因為被有鋸齒的草割傷了手因此而發明了鋸子,這種創新模式屬于偶發性創新,需要幸運女神在天才的腦袋上叩擊出火花,可惜女神忙不過來,所以漫長的歷史長河早期的發明創造很少,受到創新方式的制約。工業革命帶來了創新的美好時代,瓦特等個人都可以做出驚天動地的發明,愛迪生趕上了這個創新的淘金時代,并因此獲得巨大的商業上的成功。 當裸露的金塊被撿拾殆盡,就需要去挖掘礦藏,采取工藝提煉才能得到金子,這需要大的投資和掌握復雜的工藝,只有大公司才具有這樣的實力,于是創新從個人時代轉到大公司創新時代。當技術系統越來越復雜,單一公司越來越難以獨立完成整個產品系統的創新工作,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研發中心的沒落意味著創新從大企業為中心開始分散到中小企業,創新體系開始逐步開放,“自主創新”、“自主知識產權”便成為過時的小農思想。蘋果手機集成了幾萬件專利技術,據估算如果進行自主創新大約需要300萬名研發人員,而多長時間能夠完成則無法預估。蘋果公司采用了開放創新模式,主要做系統集成者,因而得以迅速推出蘋果手機并快速更新換代。
《創客•新工業革命》提到的創新模式將開放式創新模式更推進了一步,這個模式用現在火爆的概念來說就是“眾籌”。知識產權出版社今年也玩了一把,通過眾籌的方式出版了一本書。“眾籌”2011年就引入中國,但我們還沒有弄清什么是“眾籌”?“眾籌”(Crowdfunding)其本意是大眾籌資的意思,在“中國眾籌大會”上眾多演講者將“眾籌”定義為融資方式,加上互聯網等時髦的概念,眾籌被說得神乎其神。眾籌真的能籌到大量的資金嗎?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眾籌資金規模約為170億人民幣,全球一年的籌資量還不到阿里巴巴一家公司今年在美國籌資量的七分之一。中國眾籌據說不到2個億,不如投資機構給一家企業投的錢多,顯然眾籌作為一種融資方式在全球還是方興未已。而美國有不少機構對尚在研發的技術,甚至一個新奇的點子就進行技術創投,眾籌從籌資的角度上在技術研發上顯得沒有優勢。
其實眾籌籌的不僅是資金,還可以籌智慧,在開放式創新模式中人人都可以成為研發者。一般的產品技術研發都是為滿足用戶的體驗,無論新的功能還是操作方式都是圍繞消費者的喜好進行改進、創新,創新過程最難的是知道消費者喜歡什么?《創客•新工業革命》中提到研發者在產品研發過程中就進行眾籌,消費者的各種意見洶涌而來,打破了技術研發人員自身思維的局限;有的消費者甚至直接提供技術方案參與研發,使得創新的成本大大降低,創新的速度極大的提升。這樣的眾籌猶如做了銷售預演,可以了解市場對產品的需求情況并根據市場反應及時修正研發方案。因為產品設計過程中融入了消費者的建議,滿足了消費者參與心理和個性需求,這樣可以擁有忠實的粉絲,有力地促進了銷售。中國的小米手機就采用了眾籌模式融智,在蘋果手機泰山壓頂的夾縫中贏得了自己的發展空間。有人還在顧忌自己的研發過程是保密的,不愿通過眾籌方式讓別人看到公司的“商業機密”,這種思想過時了。這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自我封閉的研發很容易被開放的眾籌融智模式所取代。
對于一種新的模式,我們不能只以看客身份去瞧熱鬧,要去了解,去研究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如何被我們運用?眾籌模式不僅僅是一種融資模式,對于技術研發者而言更是一種融智模式,使得技術研發過程大大加快,研發的成本大為降低。(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作者:王瑜
2014年10月作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