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瑜 ]——(2014-10-29) / 已閱8301次
為什么知識產權維權這么難?
從最高院發布的《中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態》來看,知識產權民事訴訟案件每年都在大幅上升,到2013年已經逼近9000件。如果把知識產權訴訟比作戰爭,現在的知識產權戰爭已經講究起兵法了。
大約在2011年上半年,由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常務副總干事張洪波、知名出版人沈浩波、路金波、華楠以及作家慕容雪村、香港導演彭浩翔組成的出版業、作家群體代表在北京與百度公司代表進行談判。經過四個半小時商談,出版業、作家群體代表宣布談判破裂,其提出的四條訴求被百度方全部駁回。從出版業、作家群體代表當場發出的《3月24日出版業、作家群體與百度談判破裂聲明》看,百度只派幾個產品負責人級別代表來進行談判,顯然缺乏誠意。經濟學家早就發現了“沉默的大多數現象”,當眾人的權益都被侵害時,大家普遍會選擇沉默。百度在著作權訴訟方面也是百煉成鋼,他們的處理方法非常符合經濟學原理,純粹從商業角度來看百度對著作權協會的做法是理性的。當知識產權戰爭開始運用了經濟學原理,像百度文庫這樣的商業機構就不怕公然大量侵權了。在眾多人都被侵權時,選擇起訴的人實在是太少,如果遇到起訴還可以采取拖延、推諉、糾纏等方式盡量制造麻煩,讓權利人知難而退,即便敗訴賠償也比取得權利人許可并支付費用成本要低得多。因此面對眾多潛在的人可能會起訴,這些機構完全會運用“沉默的大多數”原理,先“理性侵權”,再一一化解訴訟個案。
在前幾年的反日活動中,有人乘機發泄大肆打砸同胞的車輛,甚至是打傷同胞本人,他們明知道這是違法的事情,但是抱著“法不責眾”的僥幸,認為不會受到法律制裁。這種僥幸的心理也被運用在知識產權戰爭中,成為一種兵法。某通用軟件在我國的盜版率確實比較高,前些年政府部門出面發公函協助打擊侵權,但是這場維權漸漸演變成強制購買正版軟件而遭受詬病。很多的公司都收到該軟件公司的律師函和政府的公函,有的企業主動繳械,象征性購買了一兩套正版軟件,卻從此被糾纏、恐嚇被反復要求購買。有的企業選擇“不理他”,把收到的文件扔進垃圾桶,結果沒有人來“找麻煩”。他們精準地運用了“法不責眾”兵法,只要不主動繳械,該公司的個案維權成本將大幅提升,按照中國的司法實踐從經濟學上分析將是得不償失的,因此權利人會理性放棄維權。
蔣總統中正先生聽說林彪帶兵搶了東北,哀嘆從此東北無寧日。蔣總統顯然低估了林彪,幾年以后東北就成為林彪的天下,還可以勻出100萬兵員繞過長城來參與對平津的爭奪戰,改變了平津戰役雙方力量格局。林彪打仗在一個只能安排連隊沖鋒的地帶往往要安排一個團上千人進行密集攻擊,毫不顧忌兵士大量的傷亡,林彪如此排兵布陣其實蘊含了科學定律。英國的工程師蘭徹斯特研究發現“在直接瞄準射擊條件下,交戰一方的有效戰斗力,正比于其戰斗單位數的平方與每一戰斗單位平均戰斗力(平均毀傷率系數)的乘積”,并稱之為“平方律”。林彪運用了“平方率”用兵士的性命加大了戰斗力撕開對方防御的口子。其實,幾千年前的孫武在《孫子兵法》中就提到數學兵法:“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當戰爭運用上了數學計算還像李云龍的上級長官提什么“兩軍相遇勇者勝”,這種兵法顯然在孫武那個時代就已經落伍了。我們還抱殘守缺在訴訟中只靠勇力,知識產權防御工事遇到林彪這樣的攻擊者守住陣地就有些難了。
我們應當懂得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但是從我國目前實踐來看,知識產權不僅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還被公然侵權。當侵權者理性侵權,當權利人理性放棄維權,當知識產權遇到林彪這樣的攻擊者,我們的知識產權維權就舉步維艱了。
作者:王瑜
2014年10月作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