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明學 ]——(2004-8-23) / 已閱51876次
《斯大林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0、453頁。
參見遲福林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體制史》[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版,序言,第10頁。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頁。
黎明編:《中國的危機》[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版,第586頁。
吳偉、范大英:《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論綱》[M],北京:中國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頁。
[美]塞謬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1989年版,第127頁。
參見黃衛平編:《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報告I》[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236頁。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頁。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頁。
并不否認,儒家文化中也含有某些民主因素如“仁政”,“重民愛民”說等等,但總的說來,儒家文化是為專制主義服務的,是反民主的。
[美]亨廷頓:《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M]劉軍寧譯,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364-365頁。
轉引自郭定平:《韓國政治轉型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0年版,第194頁。
[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1989年版,第7頁。
[美]邁克爾·奧格森格:《中國的政治變革》,載胡鞍鋼編:《中國走向》[M],杭州:浙江人民社2000年,版第244頁。
轉摘自劉應杰等著:《中國社會現象分析》[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年版,第479-480頁。
《蘇聯共產黨決議匯編》[Z],第2冊,第52、54頁。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頁。
李洪天:《黨管干部與黨內民主制度建設探析》[J],《理論學刊》,2001年第4期第82頁。
宋玉波:《黨內民主競爭與黨風廉政建設》,尚未發表。
轉引自聶月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7-78頁。
趙樹民:《堅持與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載《憲法比較研究文集》[C],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頁。
轉引自蔡定劍編:《人民代表大會二十年發展與改革》[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126頁。
胡偉:《政府過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頁。
趙樹民:《堅持與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載《憲法比較研究文集》[C],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頁。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0頁。
汪永成:《論中國政治發展進程中的鄉鎮長選舉制度改革》[J],載人大復印資料《政治學》,2001年第6期第65頁。
張新平等編:《東方理念――中國政治年報(2000年版)》[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頁。
[美]科恩《論民主》聶崇信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110—111頁。
王滬寧:《比較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6頁。
[以色列]艾森斯塔德:《帝國的政治體制》[M],沈原、張旅平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1頁。
引自董郁玉編《政治中國----面向新體制選擇的時代》[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頁。
黃衛平編《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報告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頁。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頁。
[荷蘭]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72、270頁。
[意]馬斯泰羅內:《歐洲民主史》[M]黃光華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133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4、31頁。
董郁玉編《政治中國----面向新體制選擇的時代》[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頁。
在佛羅里達州,布什獲得2909135張選票,戈爾獲得2907351張選票,由于選票之差小于所投票總數的0.5%,根據佛羅里達州的規定得自動再次投票。
張千帆:《論美國總統大選中的憲政問題》[J],《中外法學》,2001年第4期第385頁。
總共7頁 [1] [2] [3] [4] [5] [6] 7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