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崇軍 ]——(2004-12-12) / 已閱10424次
欲殺其叔而誤殺其父 是過失殺人還是故意殺人
李崇軍
案情:
許福發欠其侄子許安康2000元現金不還。2003年8月9日上午9時許,許安康到許福發家索要欠款,與許福發發生口角。許安康即到其父許福昌家的院內拿了一根木棍(長約140厘米,直徑6厘米),回來后發現其叔許福發與其父許福昌正站在路邊說話(兩人相距約1米),便手持木棍向許福發奔去。許安康的弟弟許安健見狀過去阻攔,未成。許安康雙手舉起木棍向許福發的頭部打去。許福發在自己女兒的提示下急忙躲開,木棍便打在剛欲回頭制止許安康行兇的許福昌左顳部,許福昌當場倒地身亡。經法醫鑒定,許福昌死于顱骨骨折,腦挫傷。案發后,被告人許安康供認是想打死其叔許福發。
分歧: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對許安康欲殺其叔而誤殺其父的行為的定性有兩種不同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許安康的行為構成過失殺人罪。許安康在將木棍打出時,明知其叔許福發與其父許福昌相距較近。其打出的木棍有可能擊中其父許福昌,造成許福昌傷亡的后果。但由于其過于自信,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其父被木棍擊中身亡的嚴重后果,許安康的行為已構成過失殺人罪。
另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許安康既有殺人的故意,又有殺人的行為和將人殺死的后果,雖然沒有達到其犯罪的目的,但不影響故意殺人罪的成立。
評析:
本案被告人許安康意圖用木棍打死其叔,由于其叔見機躲閃,沒有打中,卻將站在其叔身邊的父親打死。這種情況在刑法理論上稱之為行為差誤,又叫打擊錯誤。所謂行為差誤,即行為人意圖侵害某一特定對象,在實施行為時,由于客觀條件的影響或者自己的行為的失誤,實際侵害了另一對象 ,發生了行為人并非期望的結果。
對行為差誤的犯罪如何定罪,筆者認為,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唯一根據。對行為差誤的刑事責任問題,既不能以行為人的主觀犯罪意圖為標準,也不能單純以行為造成的客觀危害結果為標準,只能以主觀要件與客觀要件相統一的犯罪構成為標準。我國刑法規定的故意殺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本案被告人許安康出于殺人的故意,實施了殺人的行為,結果將其父殺死。這完全具備故意殺人罪的全部構成要件,應負故意殺人罪既遂的刑事責任。雖然他意圖殺害的對象與實際殺害的對象,預期發生的結果與實際發生的結果不一致,但其侵犯的客體是相同的,社會危害性也相同,不影響被告人承擔故意殺人罪的刑事責任。對于故意殺人罪來說,法律并不以特定的對象和特定的結果為構成要件,被告人無論許安康殺死其叔還是其父,其法律性質是相同的,都是故意非法剝奪了他人生命的行為。
綜上,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水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