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傳敏 ]——(2005-2-19) / 已閱17847次
試論“大墻新聞”的采寫
王傳敏
自古以來,監獄就是一塊令人見而生畏、望而卻步的禁地。提到監獄,給人的直觀印象就是高高的圍墻、戒備森嚴的電網……進入社會主義時代,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監獄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步提高,蒙在“大墻”上的那層神秘面紗開始被漸漸撩開,不少作家、記者都把筆觸伸向了這塊領域,正因為“大墻”長期以來帶給人的神秘感,這些作品也擁有了比其他題材、素材更多的“賣點”、“視點”。不可否認的是,新聞理論界和新聞工作者對這方面也缺乏全面、持久的關注和重視。基于這些認識,筆者結合自身在監獄工作期間的一些觀察和思考,在此對“大墻新聞”進行一些粗淺的探討。
探討所謂“大墻新聞”,就不能不對“大墻新聞”的范疇加以界定。筆者認為,其范疇簡而言之,就是法制新聞中的一個分支,是對監獄內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它的體裁是廣義的、開放的,包括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中各種新聞報道載體中的消息、通訊、特寫、調查報告等。它所描寫的人物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既包括罪犯、勞教人員,也包括監獄、勞教單位的干警,同時,還包括一他們為血緣紐帶所涉及到的家屬以及親朋好友,總之,“大墻新聞”所指的就是對“大墻”內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一、“大墻新聞”的現狀
目前所出現的“大墻新聞”具有如下共性,概括說就是“四多四缺乏”:一是多借助印刷媒介,缺乏對電子媒介的借助。目前大墻新聞多見于報紙、雜志以及其它的印刷媒介,它的“優點”是便于各級領導對文稿的把關,防止報道超越禁地,但缺點呢,卻是不言而喻的,時效性以及視聽效果比較差。如借助電視、網絡等電子媒介,則有助于改善傳播效果。二是多以消息為主,缺乏其它新聞體裁的補充。消息新聞盡管短、平、快,卻無法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報道,流于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如借助報告文學等體裁,可以在此方面得以加強。三是多報道工作簡況,缺乏對個案事例、人物的把握。在報道上停留于對監獄一般性的工作情況、監獄機構成立、領導慰問監獄、監獄實現多少年無脫逃……等等,對一些個體性的事例,卻少有涉足。大墻新聞要想增強藝術張力,贏得受眾的歡迎,僅僅靠官樣文章,板著面孔進行說教是不夠的,必須要有打動人心、吸引人眼的活生生的個案事例,濃化人情味。四是報道主體多為業余記者、通訊員,缺乏專業記者的加入。當前出現在新聞媒體上的“大墻新聞”,其創作主體多為基層監獄干警中的一些業余通訊員、業余記者,他們的報道從內容上來看,是最能夠掌握一線最真實情況的,但與專業記者相比較來言,不足之處就在于無法駕馭一些大題材,在采訪工具以及后期編輯制作上都有很多的局限性。這就無法提高“大墻新聞”作品的寫作、制作水平。因此,我們期盼業余通訊員與專業記者進行積極的合作,以提升大墻新聞的品位,
要想促進“大墻新聞“的繁榮,當務之急就是要做到思想的大解放。近些年來,中國在對外開放方面的步伐是越來越快,特別是在加入WTO以后。實踐證明,只有思想的解放才能打開工作局面,任何的裹足不前都會使工作停滯呆板。
如何提升“大墻新聞”的采編水平,一方面監獄工作要進一步開放所謂的禁地,當然,有個前提就是要保守國家機密和國家利益。事實證明,越是保守、遮掩,就越會使外界產生一些不確定的猜測和議論,反而不利于我們監獄機關塑造現代化文明監獄的執法形象,更不利于我們在國際人權斗爭的工作。只有主動出擊,主動宣傳,一些謠言和攻訐才會不攻自破。因此,監獄應強化主動意識,主動開門迎接外界的采訪,以開放的態度對待宣傳工作,做到“墻里開花墻外香”。
另一方面,我們外界的新聞工作者特別是政法欄目的記者應該看到,這塊領域可以大有作為。完全可以利用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和采編工具(攝影、拍攝專題片等),靈活變換采訪形式,深入監獄、勞教單位的基層中隊去,體驗生活,感受深層次的內容,就某些具體的、尚未被外界周知的事物、人物寫出調查報告、人物專訪,在筆下展示一個鮮活的社會主義新型監獄形象。目前監獄工作者已在這些領域進行探索實踐,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完全可以追隨這些探索和實踐,對一些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綜合性的報道,寫出一系列為外界所關注和歡迎的新聞作品。
二、“大墻新聞”的采編重點
正如前文所言,目前,“大墻”的禁地正逐步被打開,但是,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當前監獄單位的宣傳政策出發,“大墻新聞”的報道重點主要是圍繞監獄的工作成績、干警在一線工作狀態、服刑人員在獄內改造時痛苦的思考與反省、囚禁中人性的曲張、變異以至最終的回歸、黨和國家對罪犯人權的重視和保障,罪犯及其親屬之間發生的故事以及罪犯走向社會時的事例,等等。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展現監獄干警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精神面貌。長期以來,監獄干警的生活不為外界所知,特別是一些農場單位,大多地處“三邊地帶”——山邊、湖邊、海邊,偏僻荒涼,交通困難,經濟落后,據司法部的統計,全國約有60%的監獄單位地處“三邊”地帶,經濟尚處于虧損的單位約占37%,經濟持平約占38%。【1】監獄干警的職業被描述為:“守地頭,看光頭(男囚犯都要剃去頭發),抱枕頭(干警必要堅守崗位,住在宿舍,不能正常回家)”, “兩眼一睜,忙到熄燈;兩眼一閉,提高警惕”……,監獄干警作為常年與罪犯打交道的人,就象看守“火山口”、“彈藥庫”的人一樣,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2】有不少曾經到過農場監獄采訪的記者都不約而同地說,真沒想到監獄干警是這樣干工作的!曾經有位記者到省內一個農場采訪過以后,聽到有個干警說已經有十多年沒有到四十里外的縣城去過,當時就感動得流下了淚:“監獄警察太苦了!”要想使社會了解監獄,首先就應該讓社會先了解監獄干警的工作,了解他們的酸甜苦辣,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
(二)凸現監獄對罪犯的教育、感化、挽救。監獄工作是一項“化腐朽為神奇”的工作,不少在社會上是無惡不作、殺人放火、偷竊扒拿的人物,到了監獄接受改造,事實上,這種改造最初都是被迫的、強制性的。不少罪犯從隨欲縱惡的生活里來到囚禁之地,總是帶著對政府和法律的仇恨來的,因此,就給監獄的教育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棄惡修善如坂上走丸,上行難,下滑易。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改造與反改造、教育與反教育,向來都是相互斗爭、相互抗衡的,兩種思想的斗爭、碰撞,必然產生耀眼的火花。監獄干警的職業可以說是在做太陽底下最難做的人的工作,也是一項神圣的工作。描寫發生在這里面的故事,對人靈魂的凈化有極強的提升作用。對這方面的宣傳,也能夠使世人了解中國的監獄工作狀況,消除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澄清事實,反擊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污蔑。
(三)表現罪犯犯罪心理、改造心理以及人性的回歸。這是目前“大墻新聞”的一個薄弱點,也是“大墻新聞”的一個很有必要培育的亮點。 大墻內的囚犯們是一個象兵營、學校一樣的高度聚合的特殊群體,在這里,人性高度曲張、人格鮮明對立,大墻之內成為一個罪惡與陰謀的集中地。罪犯從熱鬧喧囂的紅塵之中被投送到大墻之內,強烈的生活反差使他們的靈魂受到觸動。冷靜、孤獨使人思索,追思往日,反思今日,在思索中人性得到升華。有人性的自我反思、修復,更有干警與罪犯在人性上的對照、互動,人性更其顯出其魅力。在展現這個方面的題材時,新聞不如小說、戲劇,有更強烈更令人震撼的視覺聽覺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聞在這方面并不是無所作為,我們的“大墻新聞”并不僅僅只是指的是新聞體裁中的消息一類,新聞體裁中還有更多的成員,如電視新聞、電視新聞專訪、電視專題片、新聞攝影等等,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張力,也能將這些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就看你如何運用了。
2001年夏季,中央電視臺拍攝的《東方時空》中,一個記者采訪了一個即將被執行死刑的罪犯,在行刑前的早晨,經過特批,白發蒼蒼的父母親為兒子送行,兒子所作的懺悔,使人不由淚流滿面,體會到一種強烈的震撼力。
(四)再現發生在干警、囚犯及其親屬之間的故事。當前法制新聞、社會新聞中一些報道主題,在“大墻新聞”中同樣也不乏這些素材。多數罪犯既是文盲,也是法盲,在大墻里,管教干警一方面要組織他們進行勞動,另一方面,還要對他們進行文化教育、法律知識教育,促使他們學法、知法、懂法、用法。
如徐州日報的記者胡存英曾經采寫過這樣一篇文章《囚犯的權利》,說的是一位服刑罪犯在社會上曾經借給朋友一筆巨款,自己入獄后,朋友想趁機賴帳。他本以為這筆錢再也找不到著落了。但后來,在獄內通過學習法律,認識到法律對囚犯的合法權利也是保護的,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這名罪犯寫了一封信給徐州市泉山區的法院,結果法院對這位罪犯的來信十分重視,三次派法官到監獄進行調查取證,最終幫這名罪犯討回了公道,追回了這筆巨款。【3】這篇通訊見報后,在監獄內和社會上都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對罪犯在獄內的合法權利受保障這一情況,大家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對于罪犯與干警、與親屬之間的故事中,其中有不少閃光的“金子”值得挖掘,它們貼近生活、貼近讀者、貼近生活,在平凡處見深刻,雅俗共賞,寓教于樂,特別是又因為它們是來自“大墻”之內,是上好的社會新聞的素材。如《莫愁》等幾家雜志曾相繼登出的發生在省內一個農場監獄里的一個愛情故事。一個罪犯愛好寫作,在獄內仍然堅持業余練筆,通過一家雜志上的筆友聯誼活動,認識了河北某縣的一位工商局的女干部,姑娘通過長時間的鴻雁傳書,逐漸對他產生了愛情,向他發出了愛神之箭。他盡管也愛上了她,但考慮到自己作為罪犯的身份,經過一番痛苦的考慮,最終還是坦白地告訴她自己的身份。姑娘收到信后,震驚之余,仔細審視了自己的感情,還是毅然告訴了他:“不管你今天是什么身份,只要你能改好,我依然愛你!”這件事情被一位記者在閑談中知道。于是,他以《拋向大墻的紅繡球》為名,寫了一篇通訊,文字見報后,不少讀者都對這個當代愛情故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十幾家報刊雜志爭相轉載。【4】
三、采訪“大墻新聞”的注意事項
“七分采訪,三分寫作”,要想采寫一篇成功的“大墻新聞”稿件,關鍵環節就是在采訪階段。沒有采訪,一切都是無源之水、無米之炊、無本之木。在這里,筆者結合監獄的實際情況、被采訪者所表現出來的特殊性,談一談如何對癥下藥,進行采訪準備,設計采訪意圖,選擇采訪對象,創造最佳采訪環境,獲取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
(一) 建立自己的“情報網”,全面捕捉新聞線索,掌握準確、翔實的第一手信息資料。作為新近發生的事實簡明信息和信號的新聞線索,它是即將要發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的萌芽、端倪,是記者采訪活動的出發點。【5】一個好的記者是十分重視新聞線索的獲取和積累的。“大墻新聞”的新聞線索從那里來?不可能完全依賴記者本人去親身去找。除了來自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以及一些重要領導人的講話、工作簡報信息等一些傳播媒介,更重要的,“大墻新聞”記者應該廣交朋友,要做“腰纏萬貫”的富記者,不要做“現炒現賣”的小販【6】,要在大墻內建立一個廣泛的信息網絡。每個省份的監獄管理局辦公室都有負責對外宣傳報道的機構,記者可以與其建立正常的業務聯系。同時,基層監獄的獄政管理科、教育改造科等一些業務科室,負責監獄信息簡報編發的辦公室,監獄干警中的一些業余寫作愛好者,甚至是在罪犯、勞教人員中,都可以培養一些業余通訊員,他們都是“大墻新聞”的第一“知情人”。在監獄單位,也有自己編寫的內部信息和工作簡報,也是值得利用的“信息源”。一個好的素材很有可能會來自于一句閑聊、一篇短訊,關鍵是要做一個“有心人”,時時開啟著收集信息線索的“雷達”,同時對搜集的線索進行考證、鑒別、分類、排隊,及時更新、補充、消除和增減,時機一到,就可以“順藤摸瓜”了。
(二) 熟悉罪犯以及監獄生活的一些特殊規律,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當記者獲得新聞線索以后,就應該對監獄單位和被采訪的人物進行系統、透徹的研究,以達到報道內容貼近采訪對象,符合新聞真實。目前在新聞媒體上出現的“大墻新聞”由于缺乏對這方面知識的了解,所暴露出來的主要問題有:對監獄、勞教單位混為一談,如把看守所、勞教單位統統稱為監獄;對監獄內部機構設置分不清,常出現報道錯誤;對罪犯的基本管理常識缺乏,如把罪犯因為保外就醫說成是釋放回家,把假釋說成是釋放以及其它的類似錯誤,容易使受眾受到迷惑,也容易造成社會對監獄工作的誤解;等等。要實現對獄內罪犯改造心理以及監獄特殊生活規律等知識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遠非一日之功。
目前中國監獄學研究已經形成一個較為龐雜、系統的學科體系,僅就其主要構成來說,就有獄政管理、罪犯學基礎理論、監獄企業管理、犯罪學、改造教育學等等。當然,記者采寫一個行業的新聞并不要求一定他必須是這個行業的“專才”,但是,由于“大墻新聞”是塊新領域,是塊復雜、特殊的墻內“小社會”,因此,要使自己筆下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不說“外行話”,熟悉這塊領域的基本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如監獄的工作方針政策、監獄機構的設置、刑罰的執行、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監獄完成收押、教育罪犯的工作流程、改造質量評估、監獄的歷史發展、中外監獄學的比較研究,等等。
(三) 把握罪犯基本的改造心理、行為特征。這里,筆者重點闡述一下“大墻新聞”采訪中的一個重要群體——罪犯。
眾所周知,采訪對象由于自身有著不同的出身、年齡、性別、職業經歷以及性格氣質,在接受采訪時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狀態,與其他群體相比較,服刑中的罪犯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存在自身的矛盾性和特殊性。罪犯的心理行為主要有服刑性心理行為和改造性心理行為兩個方面。受這兩種心理行為的驅動,罪犯一般表現為接受刑罰制約的拘禁心理、對獄內改造環境的被動適應心理、發現良知與摒棄舊我相交替的邊緣心理、個性傾向性多取向心理以及隨刑期的縮短而伴隨的階段性發展心理。【7】
上述心理行為制約因素造成罪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普遍表現出:
一是接受采訪時的被動性。作為被囚禁的犯罪人,罪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多是被動的,不是基于自己個人主觀上的主動選擇。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罪犯就沒有拒絕采訪的權利。
二是語言交流時的消極性。絕大多數罪犯由于經歷過審訊階段,加上囚禁環境使然,缺乏與前來采訪記者進行語言交流的積極性,一般都會在自我心理上首先進入訊問式的語言環境,問一句答一句,難以營造和諧的語言交流環境,這就成為記者面前的一道障礙。
三是表露內心真實思想時的戒備性。罪犯在接受采訪時,對陌生人都會持有戒備心理,擔心自己所說的話會給改造成績帶來影響,一般他們在不了解記者真實意圖或者即使了解了,也不會輕易開口,有的干脆會“灶老爺上天——凈揀好的說”,含含糊糊、摸棱兩可。
四是談話內容的偽裝性。由于有的罪犯缺乏道德觀念、是非觀念、美丑觀念,有的受到刑罰處罰時產生對政府、法律和社會的仇視心理,有的認識能力低下,文過飾非、游戲人生,因此,記者采訪時要特別注意甄別罪犯接受采訪時談話內容的真假。有時,一些惡習較深的罪犯就習慣以這樣的惡作劇來捉弄外面實習、采訪的同志。這樣的事屢見不鮮,如奸幼犯會把自己的罪說成別的罪,強奸犯會說成通奸等等。
五是前進與彷徨中的反復性。在罪犯改造過程中,既有向善的一方面,也有向惡的一面,兩種力量總是在斗爭、抗衡,因此,罪犯在改造中經常有忽冷忽熱、乍起乍伏、時好時壞、反復無常的表現。當其情緒好的時候,他能夠真實客觀地提供情況,交流內心真實感受;當其情緒消沉、持破罐子破摔思想時,往往又會從本能上反感、仇視外界的接觸。記者必須要把握住他們的這種跳躍變化的脈搏,才能打開他們的“話匣子”。
六是隨刑期、處遇變化而發展的趨善性。監獄為刺激罪犯趨善避惡,采取隨刑期、累進計分的變化而改善其處遇的激勵政策。罪犯投改初期,由于新來乍到、舉目無親,在心理上充滿惶惑、苦悶和沮喪,行為上表現出憂郁、彷徨、謹慎和舉止無措,語言不是寡言少語,就是言辭激烈;改造中期,經過一段適應期,罪犯內心的自我改造動機顯現,但思想的斗爭易出現反復,語言表達上反復無常,真真假假;改造末期直至出監前,行為比較穩定,自我心理調適能力較強,與外界接觸呈積極心理,易于坦露胸襟。在確定采訪對象后,了解其處于哪一個階段,很有必要。掌握罪犯心理行為要作多方面的努力,除前文所說的之外,還可以進一步細分,如物欲型罪犯心理、性欲型罪犯心理、情感型罪犯心理、迷信型罪犯心理、過失型罪犯心理、未成年型罪犯心理、女性罪犯心理以及慣犯、累犯心理等。
(四) 創造良好的采訪環境。要想把握了解罪犯真實的思想,創造良好的采訪環境也很重要。包括合適的時間、地點、時機、語言環境等。
首先就是合適的時間。在隨機采訪中,一般罪犯在勞動時間、就餐時間段多流露出不愿深談、細談的表現,主要因為在勞動時間罪犯需要完成勞動任務創造工分以爭取獎勵,在就餐時間,罪犯多采取半軍事化管理,集中就餐,占用這些時間,不利于罪犯集中注意力進行談話。
其次是合適的地點。一般監獄為保證絕對安全,都把記者安排在相對警戒條件好的地方,如禁閉室、訊問室等地方,同時,有干警作陪,這種情況下,一般罪犯在心理上會產生對立情緒,或是擔心自己隨便講話被干警聽到會影響改造,也不會深談。當然,創造合適的地點有一定的風險性,這也需要爭取監獄方面的配合。
第三是合適的時機。在罪犯受到獎勵或減刑、逢節假日、改造表現穩定時或是臨近出監刑滿時,一般都愿意接近采訪記者、直抒胸懷。
第四是創造最佳的語言環境。創造最佳的語言環境,關鍵的是要把握接近與訪問的技巧。在接近時要盡量尋求與囚犯的“接近點”——心理上、地理上、生活經歷上、情趣愛好上、見解上的接近點,以溝通感情,取得其認同。在訪問時,要做到(1)知道罪犯的基本情況——知道罪犯的案情、知道罪犯的籍貫、知道罪犯的犯罪情況、知道罪犯的生活經歷。(2)要平等對待,注意禮貌,態度友好,不要居高臨下,更不要對罪犯的身份以及犯罪情況持嘲弄、鄙屑或訝異的神態。(3)要開門見山、交清自己的身份和采訪意圖。不要讓罪犯不明來意,抱有戒備心理。(4)要善于傾聽。美國的卡耐基曾經說過,誠心傾聽別人的談話,就是給對方最好的贊美辭,不為任何贊美所迷惑的人,也會被專心聽他談話的人所迷惑,善于傾聽是打開被采訪對象的“話匣子”的有效武器。(5)要注意引導罪犯的情緒。不可否認,有的罪犯有可能會因為對自己的判刑有看法,導致對法律和政府有仇視心理,因而在談話中過激言辭,應因勢利導,不要順著其話題繼續發展。
(五) 把握一些特殊規定。在采寫“大墻新聞”時,應掌握一些監獄方面對新聞采訪的一些特殊規定:采訪前,要征得省監獄管理局辦公室的批準,沒有省監獄管理局開具的介紹信,基層監獄單位一般不會接待采訪。如果采訪一些“三涉”罪犯、重大經濟案犯、政治犯等重要控制對象,還必須要取得省監獄管理局獄政處的同意方可進行。在大墻內攝影、攝像方面,由于攝影和攝像有可能會暴露監獄內部警戒設施的秘密,不利于監管改造,因此,在監內攝影和攝像也有嚴格的限制。在尊重罪犯權利、保護罪犯隱私權等方面,在報道中盡可能地不公開罪犯真實姓名和肖像攝影、攝像,即便公開發表,也必須征求罪犯本人的同意,以保障罪犯的合法權益。報道文字中一般不重點描述報道監獄的警戒設施裝備情況、罪犯脫逃過程細節等。為防止罪犯在接受采訪中提供虛假情況,應加強核實工作,特別是在發稿前,要和被采訪單位的有關機構聯系,請他們進行逐一核實簽字。等等。
“大墻新聞”的采寫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當然,筆者所作的以上探討僅僅是粗淺的、表象的,只希望拋磚引玉,引起新聞界更多的關注,有更多的新聞記者身臨其境,進一步地實踐、總結,從而使得“大墻新聞”這一枝鮮花更加燦爛地盛開在新聞園地。
—————————————————————————————————
注釋1,金鑒主編《當代中國法學文庫•監獄學總論》804頁,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1日第1版;
注釋2,張蘇軍 張紹彥 狄小華主編《中國監獄發展戰略》第154頁,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1日第1版
注釋3,胡存英:《投稿學》101頁,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ISBN7-104-01333-4/I•543
注釋4,見《莫愁》第6期1996年;
注釋5,鄢光讓 蘇宏元主編《新聞采訪學》第93頁,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總共2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