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維璋 ]——(2005-3-23) / 已閱46570次
之江學院建立道德銀行的實踐反映了大學生既有追求崇高道德的理想愿望,又有遵循和運用物質利益原則實現自己利益的現實追求。道德銀行堅持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統一。道德銀行最直接的特征是服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服務既包含著市場行為,也包含著道德追求。作為市場行為,服務者通過為他人提供服務獲得一定的回報,作為道德追求,服務者通過服務活動,感受助人之樂,提升精神境界。道德銀行強調社會責任的同時,又不抹殺人的個性,個人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他的正當利益和正當權利得到相應的保護和回報。
3.1.2道德實踐載體的創新
道德銀行實踐著眼于引導、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使他們在遵守基本道德規范的基礎上,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道德目標。建立道德銀行提供了具體實在的操作平臺。這是因為在道德銀行活動中,每一個人既為他人提供服務和勞動成果,又享受他人的服務和勞動成果,從而將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行為統攝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服務道德理念中來。
3.1.3道德理念的創新
將傳統的單純講求付出與奉獻的思路轉變為團結互助統一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道德服務理念。為志愿者在自身需要幫助時及時獲得回報提供了可能的途徑和渠道,免除了志愿者遭遇困難時的后顧之憂和奉獻后的“失落感”,有助于形成良好道德氛圍。
3.2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新模式
道德銀行是新形勢下對青年志愿者活動激勵機制的創新,是對建立青年志愿者行動長效機制的有益探索。以前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往往是‘一陣風’,青年志愿者的熱情難以持久,志愿服務隊伍也不穩定。道德銀行的成立與相應評價制度的確立,使青年志愿者行動長期化有了新的載體,從而有效避免了“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了三月走”的現象。
同時,按照《之江學院學生道德銀行實施條例》,道德銀行是將先進性道德要求與青年志愿者的道德實踐結合起來,致力于擴大道德的群眾實踐基礎,進一步促進青年志愿者活動的開展,弘揚青年志愿者精神。使得青年志愿者活動真正有章可循。
將學生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社會公益活動以及“學生主題教育”等活動量化成相應的“道德幣 ”,按照存款的多少給予相應的激勵機制,更加萌生了持續的活動動力。
從成效上看,之江學院道德銀行將使得整個青年志愿者活動系統化、長期化、持續化,這對于在我國還不成熟的青年志愿者活動模式帶來的新的血液。
四 之江學院“道德銀行”評估制度的反思與發展建議
4.1對之江學院“道德銀行”評估制度的反思
道德評估是之江學院“道德銀行”運行中的一個難點。《之江學院學生道德銀行評估制度》規定評估對象包括:1、青年志愿者院內活動;2、社會實踐基地的社會公益活動;3、各項好人好事記錄。前兩者主要評估的是學生青年志愿者參加相應學校組織的志愿活動,以時間(小時數)、件數來作為評估單位,操作難度相對較小。而后者的評估的難度相對較大。
因為好人好事具有隨意性、隨時性等特點,很難納入“道德銀行”的評估范圍,同時,因為很多同學可能做好事“做而不報”,很難體現一定意義上的公平性。此外,什么樣的事情可算作好人好事也讓評估在制度上出現了漏洞。如果只有義務獻血、拾錢物等幾項可作為制度考量的話,大量類別的道德行為將無從取舍。
倘若仔細觀察可發現:真正處于“道德銀行”評估下的道德行為,十有八九是組織程度較高,集體涵義較大的活動。而真正出自個體的道德行為,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得到體現。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如果個體的道德行為不能在體制內得以確認,并得到激勵,“道德銀行”的整套激勵機制將歸于失靈,可以預想的是,大部分的青年志愿者“得分”接近,“道德富翁”的產生將十分困難,而如果產生的“道德富翁”得不到大多數“儲戶”的認可,整個“道德銀行”的評估體制將歸于失敗。
因而,尋找一種更為妥當的且易操作的“道德”評估方法,是繼理論創新后,“道德銀行”在實踐層面面臨的又一個難題。
4.2對之江學院“道德銀行”的發展建議
作為省內首家“道德銀行”的實踐者,之江學院肩負的責任更重要在于為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動,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體制建設作出一個有益的實踐與嘗試。而這種實踐又包含兩個層面:道德理論的研究和具體的道德銀行體制探索及可行性實踐。
作為一所民辦二級學院,之江學院有著獨立的運作模式和良好的師資條件,有條件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兩個方面先跨一步。同時,“道德銀行”作為一個新生的事物,不管是制度形式還是具體的規章細節,都沒有經過實踐的充分檢驗,必須在不斷的探索之中修改完善,這也是之江學院“道德銀行”的具體操作人員所應注意的。
另外,道德體制是相對于整個社會而言的,它的建立不僅需要一定的地域范圍和人口基礎,也需要相當的時間跨度。而之江學院在這些方面都存在欠缺。拿后者來說,四年以后,畢業生即退出了“道德銀行”,他之前的儲蓄該如何繼承、投資、回報?因此,總體來說,目前的“道德銀行”實踐還相當的孤立,要使其真正起到整個社會的道德規范作用,還為時尚早。
總而言之,之江學院的道德銀行實踐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一定程度上講已經被各方所認可,這是好事。同時也應該看到,這個偉大實踐之路才剛剛開始,在道德的實踐上,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出成果的,更多的學者會關注“道德銀行”在實施一年兩年以后會取得什么效果,以綜合的效果來評定這個機制的優劣與否。所以,這個過程當中耐心和細心。
參考文獻:
[1].《底線倫理》,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何懷宏
[2].《道德·上帝與人》,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作者:何懷宏
[3].《倫理學概論》,[美]梯利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4].《倫理學體系》,[德]包爾生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5].《道德基礎與經濟學的現代化》,作者:汪丁丁
總共3頁 [1] [2] 3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