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峰 ]——(2022-9-1) / 已閱6097次
“依法保護老區紅色文化遺產”探論
•翟 峰
摘 要:探析如何依法保護好老區紅色文化遺產,既要學研深悟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的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有關重要論述,又應對與其相關的“老區紅色文化遺產”“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等慨念有所認知。同時,還有必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為做好“依法保護老區紅色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據實提出有一定操作性、實用性的具體建言。
關鍵詞:革命老區 紅色文化遺產 依法保護 探論建言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華誕前夕,中共中央理論刊《求是》雜志發表了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題為《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的專文 ①。
對于如何用好紅色資源和傳承好紅色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既在中共中央十八大以來多次到全國不少地方考察調研時對此予以了特別強調和闡釋,而且還專門在《求是》雜志發表的該文中諄諄告誡:黨員和干部要多學黨史、新中國史,自覺接受紅色傳統教育,常學常新,不斷感悟,鞏固和升華理想信念②。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傾注的特別關切之情,不僅對于深入學習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而且對薪火相傳初心、在肩永擔使命、努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確實是有著非常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
探析“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既與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關于如何切實利用好、發揚好、傳承好紅色資源和紅色基因,如何切實加強對紅色革命根據地的歷史研究和歷史經驗的總結,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大無畏革命到底的精神和老一輩革命家尤為可貴的優良傳統作風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緊緊相連,又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新的歷史時期如何更加自覺、主動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些堅定信念息息相關。
據此,筆者認為,在深入探析如何切實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的這一具體過程中,既應通過學研深悟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的有關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的重要論述,而對如何“依法保護老區紅色文化遺產”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認知,又有必要對與“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相關的“老區紅色文化遺產”“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等慨念有所深刻知悉。
同時,相關方面還有必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為切實做好“依法保護老區紅色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據實提出有一定操作性、實用性的具體建言。
一、學研深悟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的關于要切實保護和利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的重要論述,即有必要切實明晰認知保護和利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與依法保護老區紅色文化遺產之間的相互重要關聯
(一)要通過深入學研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等重要論述,即應切實深悟:保護和利用好紅色資源,就是為了保護和利用好中國人民無比可貴的物質、精神財富和中華民族歷史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
由于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和價值導向、有力證明了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的紅色資源及其紅色文化遺產,不僅是中國人民無比可貴的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而且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正因如此,所以其承載的歷史,既應是中國近、現代史的核心內容,又應是中華文明史中最光彩照人的篇章;亦正因如此,所以其記錄的既應是中國社會發生最深刻、最偉大變革的歷史足跡,又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尤為重要的光輝紅色革命歷史記錄。
故此,紅色資源及其紅色文化遺產,既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文明特征的重要源泉,又是全面、正確地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信念的重要基石。同時,紅色資源及其紅色文化遺產,還是千千萬萬勇于奮斗、不怕犧牲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傳承的歷史支點。
而正是由于紅色資源及其紅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國艱苦的革命歷史、蘊含著厚重的紅色革命歷史文化和傳承著當年紅軍那種視死如歸、英勇奮斗、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展現著近現代以來全國人民英勇奮斗的壯麗畫卷,激發著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振奮著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因而紅色資源及其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方才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二)要深入學研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切實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即應深刻明晰認知“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與“依法保護老區紅色文化遺產”之間的相互重要關聯
2021年6月25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就帶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而切實開展了一次頗有革命歷史意義的關于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集體學習。
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以上率下、為全黨全社會作出的一次帶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示范。總書記在主持集體學習的重要講話中,既深入淺出地闡釋了紅色資源的重要價值和賡續紅色血脈的時代意義,又明確強調要通過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在新的起點上繼往開來、開拓前進③。
的確,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辛卓越的輝煌奮斗歷程的最充實、最生動的革命歷史見證,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用好國內廣袤大地上星羅棋布的紅色資源,賡續好、傳承好能夠不斷激發奮斗豪情和創新創造偉力的紅色血脈、紅色基因,就要在保護好、管理好紅色資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就要用豐富的紅色資源為第二個百年奮進目標的新征程提供豐沛的滋養。
據此,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革命圣地、紅色舊址、紅色遺跡、革命歷史紀念場中充分展現的每一個歷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種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既代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過的光輝歷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又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一心一意為人民的偉大夢想和追求、無私情懷和擔當、勇于犧牲和奉獻。故此,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即應用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和實踐創造啟迪智慧、砥礪品格。當此,才能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守護和建設好,才能在新時代努力創造不負革命先輩期望、無愧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
雖然,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集中體現著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高度凝聚著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力量源泉的紅色資源和紅色血脈是不可復制、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文化資源和寶貴精神財富。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一些地方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不僅存在常年重視不夠、急功近利的商業開發毀壞紅色資源、保護資金不足、保護責任義務不明確等主要問題,而且人為破壞紅色資源、濫用紅色資源、不同程度毀壞無名烈士陵園墓地、拆除紅色遺跡或將紅色遺跡改作它用,以及甚至通過任意編造一些虛假故事和修幾個標志物暨掛幾幅照片也竟然打上了紅色資源的標簽等不良現象也不斷在發生。
綜上所述,這不僅是對明晰認知“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與“依法保護老區紅色文化遺產”之間的相互重要關聯的無知,而且是在保護和利用紅色資源方面無法可依的具體表現。故此,要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時代,以法治的有力保障,確保紅色基因和血脈千秋賡續,既應切實保護、開發、利用好紅色資源及其紅色文化遺產,又更須依法而行,更須對紅色資源及其紅色文化遺產依法實施保護,更須對紅色資源及其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進行責任方面的依法細化,更須對濫用紅色資源的行為進行依法規制。
鑒此,各級地方人民政府不僅應當將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設立專項紅色文化遺存保護資金,而且應當通過地方立法保護和傳承紅色資源,讓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傳承步入法治軌道。同時,各地也要為推進國家層面的立法保護紅色資源奠定堅實基礎。
如此,才能真正徹底解決紅色資源依法保護和利用不力等問題。
二、應對與“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相關的“老區紅色文化遺產”“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等慨念有所深刻知悉
(一)應對“什么是老區紅色文化遺產”有深刻知悉
對此,筆者調研思考后認為:對于“什么是老區紅色文化遺產”的問題,除了根據國家有關方面界定的包括中央和地方革命根據地暨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革命紀念地、紀念館、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之區域可稱之為“老區紅色文化遺產”之外,還應包括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新中國建立前夕的這個較長革命歷史階段內,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區紅軍戰壕遺址、名人舊居、會議舊址、歷史陵園、紀念碑、紅軍遺物、文獻資料等物質紅色文化遺產,以及革命文藝、革命歌曲、革命口號等非物質或口頭紅色文化遺產。
由此可見,老區紅色文化遺產的范圍比老區紅色文物的范圍要廣闊得多!
如以四川為例。四川老區紅色文化遺產,既指新民主革命歷史時期遺留下來的四川老區紅色文化的具體實物類物質遺產,又指在四川老區特定的革命歷史過程中而存在的非物質或口頭紅色文化遺產。如川陜革命根據地暨四川老區在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眾多重要革命紀念地、紀念館、紅軍戰壕遺址、名人舊居、會議舊址、歷史陵園、紀念碑,以及紅軍當年使用的紙幣、布幣、布告、武器和紅色石刻標語等,這些皆可謂是四川老區紅色文化的具體實物類物質遺產。而紅軍當年在四川期間留下了諸如“赤化全川” “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救窮人”“只有工農紅軍才是抗日反帝的急先鋒”“取消苛捐雜稅”“打倒賣國的國民黨”等言簡意賅、內容鮮明的標語口號,以及流傳甚廣的四川革命老區紅歌、歌謠等,則可謂是四川老區的非物質或口頭紅色文化遺產。加之四川在建國后陸續初步構建起的諸如辛亥革命、川陜蘇區、長征豐碑、川軍抗戰、將帥故里、抗震救災、三線建設、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等紅色旅游品牌,既使四川老區紅色文化遺產成為了四川革命光榮歷史的最好見證,也是當代四川人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④。
現在,可以這樣自豪地說,四川不僅具有至少近一百三十處之多的紅色旅游景區皆均勻地分布在全省至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市(州),且其“紅軍長征路線、川陜蘇區和偉人故居”這“三大板塊”遺產,則更是昭示著四川確實是紅色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老區紅色文化遺產非常壯觀之地呵!
若對四川老區紅色文化遺產現狀予以歸納,則可概為“名人特征”“遺址特征”“遺物特征”“歷史特征”“精神特征”等——
所謂“名人特征”,即指近代以來四川孕育了許多對中國乃至世界有重要影響的革命先輩名人故里。如鄧小平故鄉廣安、朱德元帥故鄉儀隴、陳毅元帥故鄉樂至、羅瑞卿大將故鄉南充等。
所謂“遺址特征”,即指紅軍長征期間,三大主力紅軍先后征戰四川而留下的諸如川陜革命老區遺址群、高山峽谷和雪山草地遺址群、川西北兩次大會師遺址群、強渡嘉陵江遺址群等。
所謂“遺物特征”,即指紅軍在四川期間留下的諸如“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救窮人”“只有工農紅軍才是抗日反帝的急先鋒”“取消苛捐雜稅”“赤化全川”等石刻紅色標語和口號,以及紅軍曾使用過的紙幣、布幣、布告、武器等。
所謂“歷史特征”,即指老區紅色文化遺產是一個特殊時代的證明,其不僅帶有大量的歷史信息并能充分說明當時戰爭之實況及性質,而且還是當時革命形勢、老區建設境況、人民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因而具有一定的紅色革命證物價值和歷史科研價值。
所謂“精神特征”,即指老區紅色文化遺產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馬列主義指導下,領導四川人民在同敵人和各種困難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中,用汗水、鮮血和生命培育起來的一種積極向上、奮發圖強的寶貴精神財富。
(二)應對“什么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有深刻知悉
對此,不妨重溫一下:2018年7月,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中,透過其關于“重點項目”“實施保障”等規定,既對“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中的“百年黨史文物展示”“革命文物集中連片”“長征文化線路整體”“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革命文物宣傳傳播”等“重點項目”的基本內涵有了一個較為明確地認知,又對“加大財政投入”“完善法規政策”等“實施保障”的重要措施有了一個較為清晰地知悉⑤。
而據筆者近年對老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現狀的間斷調查,感到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新中國建立前夕的這28年的革命歷史階段內,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區紅軍戰壕遺址、名人舊居、會議舊址、歷史陵園、紀念碑、紅軍遺物、文獻資料等物質紅色文化遺產,以及革命文藝、革命歌曲、革命口號等非物質或口頭紅色文化遺產,幾乎構成了老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的重要組成內容。
尤其是,其中的紅色歷史名村、紅色歷史名鎮、革命紀念建筑物、革命戰爭遺址、革命博物館等物質紅色文化遺產,幾乎在我國大多地方皆有分布。
老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其所要保護的,主要是指見證近代以來老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抵御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獨立和爭取人民自由的英勇斗爭,見證老區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光榮歷史,并經認定登記的、包括不可移動和可移動的紅色革命遺存。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老區域內充分彰顯了革命精神、繼承了革命文化的不可移動和可移動紅色遺存,亦應納入老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范疇。
不可移動的老區紅色遺存,應指老區各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的紅色革命文物遺存和經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登記公布、尚未核定公布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紅色革命文物遺存。
可移動的老區紅色遺存,應指在老區域內包括國有可移動的紅色革命文物遺存和非國有可移動的紅色革命文物遺存。
而上述這些紅色革命文物遺存,皆應納入老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范疇。
三、應在深入調研基礎上,為切實做好“依法保護老區紅色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據實提出有一定操作性、實用性的具體建言
據筆者近些年的多次調查,發現全國各地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還不少。這當中,除了目前國內不少地方對于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的宣傳還不夠到位、不夠細致、不夠深入之外,還存在一些擁有紅色文化遺產的地方的單位和個人,其相關法律意識較為淡薄、保護意識相當差,甚至其中還存在有少數人因利益驅動、無視法律約束而倒賣、走私紅色文化遺產等嚴重問題。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域內對于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尚未有一部較為全面、專門的國家法律予以明確規范和指導,故此即因其散見于各類不同層次法律法規及文件中的相關規定而一定程度地導致了各相關管理部門因職責不明所造成的多頭管理、各行其是等較為混亂的狀況存在。
如現行《文物保護法》明規,文化遺產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而《環境保護法》和《自然保護區條例》則明規,由生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而《城鄉規劃法》則明規,由政府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而《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則明規,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等⑥。
而由此帶來的后果是:即或國務院對于重要歷史文化城鎮的總體規劃已有多次相關明文要求,但亦難擋住一些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拆舊建新”的城鄉開發熱潮對于本地紅色文化遺產的損毀。
總共3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