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鴻銘 ]——(2007-1-17) / 已閱10085次
全球化背景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立法
蔡鴻銘
當今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迅猛發展,只是經濟風潮涌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這種態勢無疑使世界經濟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具有活力,同時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和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各國勞動保障制度自然也處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刻而有廣泛的變革之中。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要求,各國近年來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對勞動保障制度調整與改革的力度。國際勞工組織也加快了對全球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成果。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勞動保障制度改革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面向新世紀,我們仍需繼續努力,深入研究并解決新形式下我國勞動保障制度改革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同時還需要認真學習和借鑒國外一切有益的新鮮經驗,為我所用。
一、全球經濟的一體化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日益加強,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不再是獨立的,而是鏈條般的聯系在一起,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很有可能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在近期內,全世界就業的數量和質量受到制約經濟增長的五大因素的影響(當然,就業的變化畢竟不是生產變化的完全忠實的反映)。這五大因素是:1、嚴重打擊了亞洲的金融危機的影響;2、初級產品的低廉價格;3、歐洲貨幣聯盟和固定制協約;4、股票價格的流失;5、自由化進程和競爭加劇。這五種因素的作用力并不一定朝向一個方向。
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由于初級產品的低廉價格和工業化國家貨幣的實際升值,工業化國家的購買力提高了。這種購買力的提高應有助于發展中國家擴大產品出口,因為對這些產品的需求(主要是制成品)彈性很大。正如八國集團在1998年5月伯明翰會晤時所強調的,讓經合組織的市場保持向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的開放是十分重要的。不過,對于廣大制造業能力地下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不是什么巨大好處。在這些國家中,由于初級產品價格低廉,國家更難拿出資金用于改善生產率,企業被推動著千方百計去降低成本,這就可能順緩就業狀況。2、今后新興國家市場引起的信心危機很可能抑制私人資本流向發展中國家。誠然,這種態度可以很快的轉變,但是,也必須考慮到工業化國家利率可能提高的問題,尤其是假如美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呈現出通貨膨脹跡象的話。在這期間,直接外資的投向會有很高的選擇性。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很可能使外資流入大量增加。3、通貨緊縮的風險在擴大。明顯的事例是,日本很難通過稅收措施來推動經濟重新快速增長。在歐洲和美國,日本的問題表現為價格的穩定或疲軟,而不是消費的下降或實際利率接近零。但是,如果過分強調物價的穩定,企業又放慢投資,那么,采取超出八國集團1998年5月首腦會議批準的政策的刺激措施就可能成為必要的了。
二、普遍的社會保障制度
那么,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之下,勞動與社會保障又呈現出一種什么樣的態勢呢,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關系又如何?我想社會保障的制度類型主要有三種
1、 養老保險
在世界各國,提供養老保險金鐵的模式主要有一下三種:
(1) 全民津貼型。即向超過一定年齡的所有居民發放津貼。這種全民津貼型又可分為對居民收入進行調查和不進行調查的兩種方式,前者如南非,后者如丹麥和瑞典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則是兩者均采用的混合型。
(2) 社會保險型。即向受保老年人提供津貼,津貼從其完成就業年限或繳費年限為基礎計發。這種制度在養老保險中最為普遍,德國、美國、意大利、日本、瑞士、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國都實行這種模式。
(3) 預防基金型,或稱公積金制。即在繳費人到達規定年齡是,發給其一筆相當于繳費總額的本金,并附加利息(有時本金轉換成年金形式發放)。如新加坡、智利和斯威士蘭等就實行這種模式。
2、 醫療保險
按覆蓋范圍分,世界上的醫療保險制度可分為一下兩種:一是全民醫療保險。即所有人均可享受醫療保險,如英國、法國及大部分北歐國家。二是部分醫療保險。即一部分人可享受醫療保險,而另一部分人則無享受醫療保險的資格。
按運作和組織方式分,世界上的醫療保險制度可分為一下兩種:一是直接制度。在這種制度下,社會保障機構與私營或公立的醫療衛生機構簽訂協議,受保人接受醫療機構服務后不用支付現金,而由社保機構和醫療單位進行結算。這種模式多見于工業化市場經濟國家。二是間接制度。在這種制度下,病人在接受醫療服務后先支付現金,然后到社保機構報銷。這種模式多見于發展中國家。
3、 失業保險
世界上的失業保險制度是針對市區工作,又在積極尋找工作的人員的一種經濟補助。目前世界上建立失業保險制度的國家多集中在歐美發達國家,拉美、非洲和亞洲建立失業保險的國家很少。如亞洲只有日本、中國和蒙古有失業保險制度。各國的失業保險制度大致可分為以下兩種:一是在大多數國家實行的失業保險制度,又可細分為強制型和自愿型兩種。二是在少數國家實行的失業救濟制度。即由公共基金向失業者提供補助,但這種補助應根據收入情況進行核定。
對貧困者給予救濟,自古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初期發展產生的社會成員間的互助行為:當有人遭到饑寒或疾病等的威脅時,其他人給予衣食或服務的援助。這種互助互濟行為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繁衍的手段,后來,它被社會用成文或不成文的社會規范固定下來,于是就有了世俗的慈善事業;自從宗教問世,又把這類社會規范納入了自己的教義,作為實行宗教的精神統治的物質基礎之一,于是就有了宗教的慈善事業;逐漸地,這種本來屬于人類社會中自發行為的互助互濟就變成了自上而下的恩賜,君主對臣民的恩賜,富人對窮人的恩賜,或者救世主對蕓蕓眾生的恩賜,而在恩賜的背后,受賄者不得不付出接受人身依付的代價。這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原始的救濟逐漸成為統治階級用以安撫饑貧者、鞏固階級統治的一種手段。
三、我國的情況
《勞動法》的頒布確立了我國勞動爭議的處理制度。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勞動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目前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已嚴重不適應妥善處理勞動爭議的需要,重構或者是改革勞動爭議處理體制應提到議事日程。
結合各國仲裁實踐,我提出幾點建議:第一、修正勞動爭議處理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的作用。從發達國家勞動爭議處理的實踐經驗看,提倡、鼓勵勞動爭議當事人自行解決其爭議,是妥善解決勞動爭議的最好辦法。而《勞動法》和《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及《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組織和工作規則》中規定的勞動爭議處理的指導原則,只限于“可以協商解決”、“可以建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沒有將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資助解決其爭議的立法要求體現在法律規定中。第二、建立完善的勞動爭議仲裁體系,變“一裁兩審”制為“兩裁中局”制。世界勞動爭議發展史告訴我們,基于“社會本位”思想,從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角度出發,強制仲裁已成為世界勞動爭議仲裁的發展趨勢。結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工會改革和文化傳統等各方面的因素,將“三方原則”中的另外兩方,通過有效的機制使其真正加入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中來,依法建立獨立的、自成體系的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同時,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規,規范勞動爭議處理程序,結合工會改革,修正現有的《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組織及工作規則》,使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從企業中脫離出來,建立行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同時,加強集體協商和集體談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真正發揮他們預防、處理勞動爭議的作用。
四、結束語
勞動爭議于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發生勞動爭議必然影響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不利于生產的正常進行。及時地、正確地解決勞動爭議是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的重要保障,通過勞動爭議的解決,可以消除用人單位與職工之間的隔閡,加強企業與職工之間的合作。及時地、正確地解決勞動爭議可以維護勞動關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通過勞動爭議的解決,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保證企業生產和工作的正常運轉,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及時地、正確的解決勞動爭議可以避免矛盾激化和惡性案件的發生,防止停工、怠工事件的出現,從而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