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思魯 ]——(2008-1-23) / 已閱17038次
《金玉良言——律師職業良知和實戰思考的結晶》前言:律師職業良知和實戰思考的結晶
(王思魯:廣東環球經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金牙大狀律師網(www.jylawyer.com)首席律師)
你看到——他戴著荊棘的王冠而來;你看到——他握著正義的寶劍而來;
你看到——他傲然神圣之光的殿堂;你看到——他無視一切險阻與誘惑。
這也許是你所看到的律師,但他絕不僅僅如此。一直以來,我們不停地思考,如何才能將律師的真實剪影,以生動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在歷經了二十多年的法律研習和律師職業實踐思考之后,累積了大量的辦案隨筆、演講實錄和實務論文,擇其要文43篇終成此書。一路走來,筆者從事專職律師工作已有十數年,如果說豐富的實戰經驗歷練出的是睿智與犀利,那么本書中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字絕對都是直擊辦案的第一線,秉持著律師一貫的嚴謹,堅守對社會、法律、出版社、讀者的忠誠。
盡管如此,筆者并不祈望本書能夠成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唯求這些發自于內心的肺腑之言,能夠為讀者帶來哪怕是一點點益處,那么,所謂“金玉良言”,筆者足以借此告慰!米歇爾.福科曾曰:“我努力使那些僅僅因為是一目了然因而不為人所見的東西為人們看見”。筆者就以表達行文的初衷吧。
為何謂之“金玉良言”?
坦誠地說,市面上類似的著述并不鮮見,甚至有冠以“箴言”的名號。不少人出于善意,建議我們將本書亦定名為“箴言”。“箴言”從其語義上解釋,是接近于真理而能警示世人的話。面對如此高的評價,筆者是忐忑不安的,冒昧地將本書定名為“箴言”,似乎太過張狂。筆者書中所言雖然句句肺腑、有理有據,都是筆者親歷大案要案的切身說法,是多年執業經驗的精髓所得,絕非閉門造車、憑空捏造,但即使如此,也畢竟只是一家之言。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無意于苛求所有讀者認同自己的觀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也許才是智者所應有的氣魄。輕言“箴言”,恐有“欺世盜名”之嫌,而失“中肯樸素”之實。唐代詩人孟郊有曰:“萬事須已運,他得非我賢”, “信手拈來”固然不是我們的風格,“拿來主義”更不為我們所信仰,筆者只是用事實說話,以法庭激情過后沉淀的理性,飽蘸對法律事業的熱情,詮釋對中國司法現狀的深切關注。
本書為誰而生?
如果說,任何對事業的熱愛都產生于樸素的情感,就如同法律是為正義而生,程序是為公平而生,那么本書正是為你們而生。
她為有志于從事律師職業的壯志青年而生;
她為心懷大律師宏圖之夢的年輕律師而生;
她為孜孜追求在從政道路上的政治家而生;
她為關注于法律風險防范的企業家而生;
她為四處奔波找尋好律師的當事人而生;
她為中國未來的法律之星而生!
我們為何出版這本書?
曾有記者問到:“你作為一位實戰派律師,為什么要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中寫文章、著書?”律師固然不能為文章而文章,為出書而出書,沒有豐富的司法實戰經驗為基礎的論述沒有深度,沒有價值,甚至還會誤導公眾。律師也不能為實踐而實踐,沒有深厚的專業功底為后盾的實踐膚淺粗疏,仿佛“盲人摸象”,不著邊際。作為一名負責任的律師,應該是以扎實的專業功底為后盾,累積豐富的實戰經驗,理論與實際結合,才能為當事人提供真正貼位的法律服務。從實戰經驗提煉出的理論精品,才能真正有益于社會,并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當然,本書能夠得以出版也是借助了良好的契機。由于筆者一直以來秉承著“以經典辯例打造品牌,用滿腔熱血推動法治”的信念,辦案之余,將辦案思考用文字記錄下來,打造出以“金牙大狀律師網”(www.jylawyer.com)為核心的多個法律原創性網站,希望以此惠及和幫助到更多的人。經過這些年來的積累和完善,網站擁有了較高的知名度,也引起了多家出版社的關注和興趣。筆者有幸能夠得到出版商的青睞,最終應其約稿,使此書得以問世。
本書的獨特之處何在?
“活的法律”——我們絕非就法律談法律,它基于法律的高度,但又不局限于法律,這有別于一些脫離實際空中樓閣般的文字堆砌。我們追求的是活的法律,它立足于自身實踐的思考,是現實經驗的錘煉,而非象牙塔中的憑空幻想。
典型和權威 ——本書所收錄的文章,大都發表于《中國律師》、《律師與法制》、“北大法律信息網”與“中國律師網”等權威雜志、網站,且為各大媒體所轉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對“中國民告官第一案”、“中國妨害公務第一案’等大案要案辯護實錄的列舉,讓您了解書本上難以找到而“活”在現實中的律師業務運作技巧。
實戰的精髓 ——筆者親辦近千案件,其中不乏大案要案,因此具有豐富執業經驗是我們的優勢。緊扣實際案例,以真實案例對法律進行解讀,并提供權威、實用的解決方案。當然,恪守職業道德,涉及到商業秘密的部分,不便公開。
本書的體例結構
第一章“法庭戰場”上的博弈——萬千精彩的辯護藝術
總共3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