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瑩 ]——(2008-8-22) / 已閱15807次
對未成年人犯罪情況的調查分析
黑龍江省北安市人民法院 吳瑩
當前,由于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成年人犯罪仍然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帶有普遍性和嚴重性的社會問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勢在必行。如何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成年人犯罪上升的趨勢,成為社會各界所關注的熱點問題。筆者本文僅就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原因及預防對策作如下調查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點
1、作案動機單純、盲目、初犯、偶犯多。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案動機和目的十分單純,如故意傷害他人身體,就是為了報復;搶劫,盜竊財物就是為了非法占有,案情較簡單。在審理各類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發現,許多未成年人在犯罪前一般都未經精心策劃,很多只在偶然環境中犯罪,具有一定的突發性和不確定性。有時僅僅為了抽煙的幾塊錢,或是為了刺激好玩,并無固定的目標;有時僅僅是因為打賭逞強。絕大多數犯罪都是臨時起意盲目為之,往往因一句話,一件事就可以誘發犯罪,在作案時通常無明確分工,主次難分,且大多數是共同犯罪、共同分贓。
2、文化水平低,犯罪的主觀惡性相對較小
絕大部分的未成年犯文化水平較低,初中以下為主要群體。他們中許多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過早離開校園,離開有益身心發展的教育環境,缺乏必要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很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外界誘惑下就膽大妄為,做出匪夷所思的犯罪行為。良心未泯,心理沖突激烈,既想達到個人欲望,又對受害者有一定的同情心理,這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極為多見,特別在侵權案件中作案者有時不是將受害人的財物搶劫一空,而只是取其一部分。
3、未成年人團伙犯罪日趨明顯。未成年人喜歡結交朋友,盲目隨從,容易拉邦結派,組成小團伙,他們在作案時存有恐懼心理,往往依仗人多勢眾相互壯膽,尤其是搶劫案中,大多是二人以上共同作案,其作案地點一般選擇在學校附近或自由市場等繁華地段,所采取的作案手段通常是言語威脅或拳打腳踢等行為,多數是由流氓行為或不良惡習而發展演變為犯罪行為或持械搶劫作案。
4、未成年人犯罪涉財案件居多。未成年人本身沒有經濟來源,為了追求享樂,滿足超常消費,便把目標放在盜竊、搶奪、搶劫作案上。
5、犯罪手段向成人化、技能化發展。由于受一些渲染暴力、大要案偵破紀實等影視片和報刊的影響,未成年人模仿劇情作案,智能化越來越明顯,許多未成年人犯罪在作案時間、地點、侵害對象、犯罪路線等方面都進行周密的策劃,充分準備,作案后破壞現場,毀壞罪證,增加了對案件的偵破難度。
6、連續多次作案增多。由于未成年犯罪人的罪責感弱化,加之社會管理秩序方面存在的缺陷,未成年人初次作案得手后,犯罪心理不斷強化,增強了犯罪成功的信心,產生了連續作案的欲望。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1、心理上的不成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內在因素。相對于未成年人生理上的提早成熟,但他們的心理發展相對滯后,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因素的不穩定與生理成熟形成矛盾,表現為縱容物欲,追求物質享受,逞強好勝,爭勇斗狠,使這部分未成年人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對未成年人疏于管教或教育方法不當。單親家庭是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之一。由于父母離異、亡故等,使未成年人過早喪失父(母)愛,使未成年人心靈受到創傷,性格往往變得孤僻、冷漠。尤其是一些重組家庭,一方不能平等對待子女,孩子就很易形成一種病態心理,如未正確引導,在外界因素誘導下,極易滑入犯罪軌道。家庭教育方法欠妥也是未成年人犯罪重要原因。有的家庭中家長注重言教,忽視身教,對子女不能起好的榜樣作用,某些不良行為潛移默化給子女留下陰影,引導子女犯罪;有的家長由于家庭經濟寬裕,視金錢為萬能,平時嬌慣溺愛子女,物質上盡力滿足,往往導致子女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自私自利,專橫霸道,一旦個人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易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家長本身素質不高,對子女的教育方法過于簡單粗暴,實行高壓的“棍棒”政策,極易使孩子人格自卑或產生逆反心理,這樣的孩子一旦犯罪,便會兇殘地報復社會,危害極大;有的家庭則是真空放任型,家長工作太忙或在外打工,對孩子無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未成年人養成放縱、我行我素的不良習慣,未成年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往往善惡不分,法制觀念淡薄,一旦犯罪,其行為往往不計后果;有的家長干脆將有不良傾向的子女推向社會。
3、 學校對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力度不夠。現在的學校教育以升學率作為考核學校和教師的主要標準,學校普遍存在重視文化課教學輕思想品德培養的現象,使未成年人得不到全面發展,道德品質、法制觀念普遍下降。80%以上的未成年罪犯在犯罪前毫無法律意識,作案時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犯罪,也認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后果和應當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
4、不良風氣的污染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原因。社會上存在的金錢至上、享樂主義思潮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溫床,凡是涉財犯罪的未成年人都有主觀上不求上進、貪圖安逸、追求享受的習慣。同時有關色情、暴力的圖書和音像制品以及網絡上不健康的文化,對未成年人的侵蝕毒害也越來越深。從審判實踐看,60%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根源是從接觸“毒文化”后產生心理扭曲,最終走向犯罪,70%左右的涉財犯罪或傷害案件是因為缺錢或因在各種娛樂場所結怨而導致的。
三、預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對策
1、強化家庭監護和教育管理。家長不僅要在言行上給孩子做好榜樣,而且一定要樹立正確的育人觀,不能片面追求智力和應試教育而忽視品德教育,更不能嬌慣縱容。對孩子的不良習慣和心態要及時糾正,特別對已失、輟學或沾染上不良惡習的孩子,家長要加強跟蹤和監管,切忌長期放任失控,盡力避免黃、賭、毒社會丑惡現象對孩子的吸引和爭奪,盡早教育轉化,盡到監護人的職責。
2、學校應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納入考核目標。要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把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傳授知識同傳授美德、陶冶情操結合起來,并且要開設法制課,選派優秀教師,采取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使學生知榮辱、明法制。
3、整治文化市場和娛樂場所,凈化未成年人的成長環境。要堅決查處傳播淫穢、色情、兇殺、暴力、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的出版物,加強對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和電子游戲經營場所的管理,加強對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錄像廳等社會文化場所的管理,整頓校園周邊環境,阻斷“毒文化”對青少年心靈的滲透和入侵,使文化市場成為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樂園,降低因受“毒文化”侵蝕而導致的犯罪。
4、積極幫助失足未成年人轉化新生。對于有違法苗頭的未成年人,家庭和學校要互相配合教育,及早使其改正。積極開展社區矯正,對社區范圍內的罪錯未成年人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具有親和力的矯正,用人的情感接納他們,用寬廣的胸懷、健康的思想去教育、感化和挽救他們,并讓他們平等地參與社會活動,同等的融入社會生活,使被矯正對象提早適應社會生活,以健康的心態順利的融入社會,從而減少和避免未成年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