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振國 ]——(2008-12-19) / 已閱24843次
法官的收入應高于一般的公務員,這是世界的通例。理由有:法官是社會正義的守護神,法律職業是一個專業化智力化的職業,他們理應得到較高的報酬;法官的數量低于行政事業單位公務員的數量,提高法官的收入不會給國家帶來太大的財政負擔(社會動蕩的成本總比提高法官收入的成本高。案件的數量總有限度,而且基層不辦案的法官很多);為法官提供優厚的經濟待遇有利于解決法官的后顧之憂,高薪雖然不一定養廉,高薪更容易養廉,高薪可以減少或杜絕法官“吃野食”⑽。
提升基層法院級別(最好與同級政府級別相同)或者取消基層法院行政級別,以法官等級代替行政級別。
(三)基層法官管理的法治化、科學化、垂直化
尊重法官職業特點,改革法院行政管理模式,實行法官管理的法治化、科學化、垂直化,基層法院院長由上級法院任命,院長從法官中產生,法官人事由法院掌握等等。
(四)建立基層法官職業保障體系
建立有關制度,包括法官職業權利保障制度、職業地位保障制度、職業安全保障制度、業務培訓制度。
司法無權威,法律只不過是“毫無意義的空氣震動而已”,建議刑法增設藐視法庭罪(英美法系對于法庭當面發生的藐視法庭罪可以當庭裁決,一般刑期比較低)和妨礙司法公正罪,對阻礙法官依法履行職責危害司法權威情節嚴重的行為予以刑事制裁。
2008年6月30日,上海市公安局閘北分局發生楊佳襲警事件,再次給基層法院的安全保衛工作敲響了警鐘。要加強法院內部管理,建立健全當事人來訪制度、突發事件預警機制、安全保衛制度。
成立法官職業權益委員會(或協會),受理法官合法權益被侵害的投訴、調查,并提出處理意見,對法官依法履行職責的行為予以支持。⑾
(五)加強法治宣傳,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
我國是個農業國,由于歷史的原因,基層群眾的文化素質比較低、法律意識淡薄,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法治宣傳,使人民群眾知法、懂法、用法,既懂得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又能逐漸培養對法律的尊重和信仰。
同時,基層法院法官要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提升民眾對司法的信賴度。“一些侵害法官權益事件的發生與民眾對司法裁判的不滿有關系,這種不滿并不必然意味著法院裁判結果的不公正,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在于訴訟中當事人的程序權利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為保障法官權益,我國有必要通過具體的程序設計和運行,來加強當事人的程序權利的保障,以減少和吸收當事人對司法的不滿,提升民眾對司法的信賴度。目前,我國應特別注意加強當事人聽審請求權、程序選擇權、程序異議權等三類程序權利的保障。”⑿
注釋:
⑴ 佚名,《略論基層法院的法官職業化》,黨政干部論壇,2005年第10期
⑵《西部法官荒調查:甘肅一縣級法院僅4名法官》,2007年11月23日,法制網;《珠三角“人少案多”代表建議:讓法官多干幾年,2008年3月11日,南方日報。
⑶ 趙興洪,《從比較法的視角看我國法官收入》,北大法律信息網
⑷《西部法官荒調查:甘肅一縣級法院僅4名法官》,2007年11月23日,法制網報道:甘肅一縣級法院僅4名法官,只要一名法官生病,法院就無法開庭。據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的調查報告顯示,該省的每個人民法庭平均不到2.5名法官,具有法官資格的人員數量從2001年的979人,減少到2005年上半年的815人。有關專家預測,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下去,5-10年,隨著45歲左右的法官老化和50歲以上的法官退休,甘肅基層法院將面臨著法官隊伍銜接不上、形成法官荒的局面。
⑸ 趙興洪,《從比較法的視角看我國法官收入》,北大法律信息網
⑹ 趙蕾,《中國最忙的法庭》,南方周末,2008年12月4日
⑺《湖南法官彭順安累倒在案頭》、《河北省“百日會戰”期間某縣一法官累得突發腦溢血》
⑻ 這類案件處理程序一般是政法委協調、公安局立案、檢察院批捕和公訴,判決后,被告人的對立情緒也許會更嚴重。事實上,類似的案例很少。
⑼ 陳歡,《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司法改革報告》,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12月5日
⑽ 人是有理性的,當合法所得大于腐敗帶來的風險時,人往往會選擇守法。西方國家的法官很少有貪污腐敗的,相反,中國法官貪污腐敗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如深州中院法官腐敗窩案、武漢中院法官腐敗窩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腐敗案。
⑾ 常州中級人民法院成立法官職業權益委員會、浙江臺州黃巖區法院出臺《法官維權工作規定》,同時在法院內部設立法官維權辦公室)
⑿ 劉敏,《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 提升民眾對司法的信賴度:保障法官權益的另一種思考》,劉敏 人民司法,2005年第11期。德國上世紀70年代曾有一項立法修改,規定法院在最終裁判前,把最初的決定及其理由告訴當事人,當事人將意見反饋法院。經此程序,法院再做出最終裁決。我們雖然不能完全照搬此項制度,但可以加強審前釋法判后說理,使判決更易為當事人認同,減少當事人對立情緒。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