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了加強海上安全,2002年12月在倫敦召開的海上保安外交
大會通過了《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公約》的新規定和本規則。這
些新要求構成了船舶和港口設施可以合作探察并制止威脅海運安全
行為的國際框架。
2. 在2001年9月兒日的災難事件之后,國際海事組織(本組織)
于2001年11月召開的第22屆大會一致同意,制訂關于船舶和港口
設施保安的新措施,由2002年12月召開的《1974年海上人命安全
公約》締約國政府大會(又稱海上保安外交大會)通過。本組織的海
上安全委員會(海安會)受到委托,在成員國、政府間國際組織和在
本組織享有咨詢地位的非政府組織提案的基礎上進行外交大會的準
備工作。
3. 在2001年11月還召開了海安會第一次特別會議。為了加速適
當保安措施的制訂和通過,特別會議成立了一個海安會海上保安會
間工作組。海安會海上保安會間工作組第一次會議于2002年2月召
開,其討論結果報告給了海安會第75屆會議審議。會上成立的一個
特沒工作組又進一步起草了建議草案。海安會第75屆會議審議了特
設工作組的報告,建議應于2002年9月再召集一次海安會會間工作
組會議。2002年12月在緊靠外交大會之前召開的海安會第76屆會
議審議了于2002年9月召開的海安會會間工作組會議的結果和與海
安會同期召開的海安會工作組的進一步工作,同意了將被提交給外
交大會審議的建議文本的最后一稿。
4. 外交大會(2002年]2月9至13日)還通過了對《1974年海上人
命安全公約》(1974年安全公約)現有條款的修正案,加速自動識別
系統安裝要求的實施,并通過了1974年安全公約第XI-1章的新條
款,涉及船舶識別號的標記和《連續概要紀錄》的攜帶。外交大會
還通過了若干大會決議,包括關于本規則的實施和修訂、技術合作
以及與國際勞工組織和世界海關組織合作的決議。會議認識到,在
這兩個組織的工作完成之后,可能需要對某些有關海上保安的新規
定進行重新審議和修正。
5. 1974年安全公約第XI-2章的規定和本規則適用于船舶和港口
設施。同意將1974年安全公約的范圍擴展到包括港口設施的基礎是
1974年安全公約具備確保必要的保安措施快速生效并發揮作用的
最迅捷方式。但是會議還同意,關于港口設施的規定應只涉及船/
港界面。關于港口區域保安的更廣泛的問題將是國際海事組織和國
際勞工組織之間進一步共同工作的主題。會議還就這些規定的范圍
不應擴展至對襲擊的實際反應或此種襲擊之后的任何必要處理活動
達成共識。
6. 在起草規定時,已注意確保與經修正的《1978年海員培訓、發
證和值班標準國際公約》、《國際安全管理(IsM)規則》以及檢驗和發
證協調系統的規定之間的相容性。
7. 這些規定表明國際海運業對海運領域保安問題的態度有了重
大改變。會議注意到,這些規定可能會給某些締約國政府帶來繁重
的額外負擔。因此會議充分認識到通過技術合作來協助締約國政府
實施這些規定的重要性。
8. 有關規定的實施將需要在涉及和使用船舶和港口設施的所有
人員之間有持續有效的合作和諒解,包括船上人員、港口人員、乘
客、貨物方、船舶和港口管理者,以及承擔保安職責的國家和地方
當局。必須對現有做法和程序重新審查,如果它們不能提供充分的
保安水平,則必須加以改變。為了加強海上保安,航運業和港口業
以及國家和地方當局必須承擔額外的職責。
9. 在實施1974年安全公約第XI-2章和本規則A部分的海上保安
規定時,應考慮到本規則B部分所提供的指導。但是,大家認識到,
對這些指導的適用程度可能會視港口設施的性質和船舶及其航線和
/或貨物的性質而變化。
10.對本規則的解釋或適用不得有悖于國際文件所規定的對基本
權利和自由的正當尊重,尤其是包括《國際勞工組織基本原則和工
作權利宣言》在內的有關海運工人和難民的國際文件以及關于海運
和港口工人的國際標準。
11. 意識到經修訂的《1965年便利海上運輸國際公約》規定,當船
舶抵達港口時,如果船舶抵達港口的手續已經辦完,且公共當局在
公共健康、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方面無理由拒絕準許上岸,公共當
局應允許外籍船員上岸,締約國政府在批準船舶和港口設施保安計
劃時應對在船上生活和工作的船舶人員需要登岸假并需要去岸上海
員福利設施(包括醫療設施)的實際情況給予充分的認識。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圖書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