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31329
- 書名:刑法知識論(中國當代法學家文庫)
- 作者:陳興良著
- 出版社:中國人大
- 出版時間:2007年9月
- 入庫時間:2007-10-25
- 定價:45
圖書內容簡介
刑法知識的生產,我以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徑路: 一是將刑法納入到整個社會科學知識體系中,利用哲學社會科學知識來充實刑法知識、豐富刑法知識。在學理上對社會科學進行思考,已經形成了對社會科學的這樣一種認識:對人類的本性、人類彼此之間的關系、人類與各種精神力量的關系以及他們所創造并生活于其間的社會制度進行理智的反思。社會科學有意識地給自己規定了一個任務,那就是去追尋超越于任何公認的或演繹的智慧之上的真理。社會科學是近代世界的一項大業,其根源在于,人們試圖針對能以某種方式獲得經驗確證的現實而發展出一種系統的、世俗的知識。這一努力自16世 紀以來逐漸地趨于成熟,并且成為近代世界建構過程中的一個基本方面。這種知識為Scientia,意為“知識”。當然,從語源上講,哲學的本義也是“知識”,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愛知”①。刑法知識也是這個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并且可以運用社會科學知識對刑法進行研究。例如在歷史上關于人的認識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或者制約著刑法知識的性質。刑法知識的演變的內在動因之一就是關于人的知識的演變。其他社會科學對于刑法來說,具有方法論與知識論的雙重屬性,例如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對于刑法學研究都具有方法論意義。與此同時,法律現象與政治現象、經濟現象、社會現象的相關性,決定了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對于刑法學來說是一種可以直接借鑒的知識資源。 二是將刑法納入到世界各國刑法學研究形成的知識體系中,使我國刑法知識與世界各國刑法知識相接軌、相融通。雖然各國刑法的具體規定是有所不同的,但刑法學家通過努力已經形成了一套超越刑法規定的話語體系,例如德、日為代表的犯罪論體系。這種通用的刑法知識可以成為一種對本國刑法規定進行學理解釋的工具。盡管各國刑法具有特殊性,但刑法中又有共通的原理,將這些共通原理加以系統化形成的刑法知識,就具有超越國別的普遍意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刑法知識本身不像刑法那樣有國別之分,可以說刑法知識是無國界的,是跨文化的。承認這樣一種刑法知識的存在,并且積極學習與利用這種刑法知識資源,就成為推進我國刑法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徑路。 三是從本國的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中汲取經驗,對其加以理性考察,形成某種刑法的經驗性、實踐性知識,這也是刑法知識的一個重要來源。刑法學本身是一門應用學科,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實踐,可以為刑法知識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素材。隨著我國刑事法治建設的發展,刑法實踐與刑法理論之間的這種互動關系將更為強化。因此,我們的刑法研究者應當面向立法與司法的實踐,面向刑事法治建設的實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意義上,刑法學,尤其是實踐刑法學應當大有作為,并為理論刑法學提供豐富的資料與鮮活的素材。
圖書目錄
第一章法學知識形態論……………………………………………………(1)
一、法的形態:價值、規范與事實………………………………(1)
二、法學的形態:法哲學、法理學與法社會學………………(11)
三、以刑法學為視角的考察……………………………………(21)
第二章刑法學知識論……………………………………………………(31)
一、古代律學傳統的中斷與近代刑法學的誕生………………(31)
二、蘇俄刑法學的引入與我國刑法學的嬗變…………………(40)
三、德、日刑法學的借鑒與我國刑法學的突圍………………(47)
第三章犯罪學知識論……………………………………………………(58)
一、刑事一體化視角的確立……………………………………(58)
二、犯罪學的知識整合…………………………………………(66)
三、以犯罪概念為范例的考察…………………………………(72)
第四章刑法教義學方法論………………………………………………(93)
一、法學方法論探尋……………………………………………(93)
二、法教義學及其方法論………………………………………(97)
三、刑法解釋方法論……………………………………………(105)
四、犯罪構成方法論……………………………………………(119)
五、案件事實認定方法論………………………………………(131)
六、刑法論證方法論……………………………………………(136)
第五章判例刑法學方法論………………………………………………(142)
一、判例法的歷史溯源…………………………………………(142)
二、法學知識形態的類型考察…………………………………(153)
三、判例教學法的內容分析……………………………………(158)
四、判例刑法學的方法論特征…………………………………(169)
第六章社會危害性理論的反思性檢討…………………………………(177)
一、社會危害性理論的歷史嬗變………………………………(178)
二、以形式與實質為工具的分析………………………………(186)
三、從社會危害性到法益侵害性的轉換………………………(195)
第七章社會危害性理論的批判性清理…………………………………(206)
一、社會危害性的反形式主義分析……………………………(206)
二、社會危害性與犯罪實質概念的考察………………………(212)
三、社會危害性與犯罪構成體系的考察………………………(228)
第八章違法性理論的反思性檢討………………………………………(236)
一、違法性理論的歷史演變……………………………………(236)
二、違法性理論的內容界定……………………………………(246)
三、違法性理論的體系定位……………………………………(256)
第九章主客觀相統一原則的雙重清理…………………………………(264)
一、刑法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譜系…………………………(264)
二、主客觀相統一原則的內容分析……………………………(276)
三、刑法學理論的哲學方法論根據……………………………(281)
第十章犯罪論體系理論…………………………………………………(296)
一、犯罪論體系的比較…………………………………………(297)
二、犯罪論體系的闡述…………………………………………(315)
三、犯罪論體系的建構…………………………………………(343)
代 跋突破與突圍:刑法學前沿報告…………………………………(351)
一、刑法方法論的反思…………………………………………(351)
二、社會危害性理論的清理……………………………………(356)
三、犯罪論體系的改造…………………………………………(361)
主要參考書目……………………………………………………………………(365)
索 引……………………………………………………………………(379)
本書共有3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