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46344
- 書名: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理及其應急處置: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
- 作者:何顯明等著
- 出版社:學林
- 出版時間:2010年10月
- 入庫時間:2011-2-27
- 定價:22
圖書內容簡介
基于完善地方政府應對、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學習機制的目的,本書從近些年來發生的大量群體性事件中,選擇了15個具有典型性的個案進行探討。力求在對個案發生、演變的基本脈絡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揭示出群體性事件發生、演變的規律性現象,以及影響事態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本書將這些群體性事件的典型案例分為利益訴求型和泄憤型兩大類型,進而根據我們對群體性事件發生演變的內在邏輯的理解,從發生機理、預警機制、應急處置、信息管理幾個方面,對群體性事件的演變邏輯進行深層次的解讀。案例材料主要來自于權威媒體的報道,部分案例也結合了我們自己的調查。為增強現實針對性,本書在案例分析中力求對案例反映出的經驗教訓進行客觀、理性的分析,以期從中提煉出建設性、普適性的信息和知識。
圖書目錄
導言:解讀群體性事件的演化邏輯
第一章 利益訴求型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理
一、利益表達渠道的缺失:以重慶出租車罷運事件為例
(一)社會利益分化過程中利益表達機制的不均衡
(二)制度外表達與群體性事件的生發機制
(三)利益表達渠道的疏通與群體性事件的平息
二、政策過程利益相關者的缺席:以河南林鋼事件為例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相關者缺席
(二)權利失衡及社會結構斷裂下的利益表達
(三)健全利益表達機制和協商機制
三、體制性遲鈍與群體性事件的升級:以東陽畫水事件為例
第二章 泄憤型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理
一、利益訴求向情緒發泄演變的軌跡:以甕安事件為例
(一)社會發展過程中利益沖突的尖銳化
(二)社會不滿情緒的發酵與彌漫
(三)參與者的情緒感染和燃燒
二、群體行為一致性的內在邏輯:以萬州事件為例
(一)產業空心化與“燃燒物質”的產生
(二)意外事件刺激與情緒激化
(三)情緒燃燒與事態失控
三、社會不滿情緒的發酵過程:以戴海靜事件為例
(一)社會不公平感的普遍化
(二)弱者的符號化社會認知模式
(三)社會敏感神經的脆弱性
四、群體性泄憤事件生成的心理機制
(一)潛在參與者的情緒積累
(二)潛在參與者的情緒激發
(三)參與者的情緒感染
(四)參與者的情緒燃燒
第三章 群體性事件預昝機制失靈的內在邏輯
一、矛盾排查化解機制的梗阻:以感城事件為例
二、民主參與及權利救濟機制的失效:以通化事件為例
三、利益沖突、行政吸納與危機預防:以天能事件為例
(一)社會危機積聚與化解的發展路徑——個解釋框架
(二)基于長興“天能事件”的危機發展過程分析
(三)危機為何會發生:基于利益沖突和行政吸納體制的分析
(四)危機預防:策略與戰略選擇
第四章 群體性事件應急處置的經驗教訓
一、進退失據的連鎖效應:以石首事件為例
(一)石首事件的典型性與特殊性
(二)應急處置的多重失策
(三)應急處置:理念、機制的創新
二、濫用強制手段的激化效應:以孟連事件為例
三、應急處置的基本原則:以仙居新農化工事件為例
第五章 群體性事件處置中的網絡輿情治理
一、網絡輿情對群體性事件應對的挑戰
二、網絡信息對社會輿情的左右:以林松嶺事件為例
三、網絡時代群體意識的生成:以鄧玉嬌事件為例
(一)網絡群體意識的興起
(二)網絡輿情應對的經驗與教訓
(三)網絡時代的政府危機公關
四、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應對:以杭州飆車案為例
(一)公共危機事件中的網絡輿情
(二)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有效應對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