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48135
- 書名:社會風險論/社會認識與社會形態研究叢書
- 作者:潘斌著
- 出版社:中國社科
- 出版時間:2011年4月
- 入庫時間:2011-7-13
- 定價:32
圖書內容簡介
潘斌所著的《社會風險論》通過縱貫的歷史性考察歸納出社會風險的一般規定性,從理論層面概括了社會風險的基本內涵、主要特征與本質屬性,但這些抽象的概念要想獲得相對的普遍有效性,還在于其具體而豐富的現實根基,因此必須回返到現實生活世界從實踐論視野考察社會風險的生成。實踐二重性決定著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和多樣化,決定著現代性糾纏于兩歧的悖論之中。作為現代性自反性運動的結果,風險社會的來臨標示了風險已生成為當前的社會特征與時代問題。任何對時代問題的解答實質上都關涉到人與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對立與和解,風險治理則是對這種社會之謎的回應。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緣起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第三節 研究的意義
第四節 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第二章 風險:一個思想史的考察
第一節 風險的語源追溯
一 中華文化中的風險思想溯源
二 西方文化中的風險思想溯源
三 小結
第二節 風險的語義辨析
第三節 實在論風險觀與建構論風險觀之爭
一 實在論風險觀
二 建構論風險觀
三 差異與超越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的風險觀
一 馬克思的危機理論
二 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風險理論
第三章 社會風險的一般規定性
第一節 社會風險的理論基礎
一 心理溯源:風險感知與信任危機
二 知識基礎:確定性的缺失
三 文化背景:禁忌儀式與風險文化
第二節 社會風險的主要特征
第三節 社會風險的基本類型
一 就表征形式而言,分為顯性風險與隱性風險
二 就形成根源而言,分為內生型風險與外生型風險
三 就激烈程度而言,分為激進的風險與溫和的風險
四 就作用范圍而言,分為生態風險、經濟風險、政治風險與文化風險
第四章 社會風險的歷史樣式
第一節 風險樣式是人與自然、社會關系的本質映現
一 邏輯與歷史的雙重立場證成了風險樣式分類的合法性
二 人與自然、社會的相互關聯規定了風險樣式的本質屬性
三 在歷時態視野和共時態視野的交融中理解風險樣式
第二節 原始社會的風險
一 原始社會的生存境遇
二 原始社會的風險樣式
第三節 農業社會的風險
一 農業社會的生存境遇
二 農業社會的風險樣式
第四節 工業社會的風險
一 工業社會的生存境遇
二 工業社會的風險樣式
第五節 信息社會的風險
一 信息社會的生存境遇
二 信息社會的風險樣式
第五章 社會風險的實踐生成
第一節 社會風險的實踐溯源
一 社會風險的實踐根基
二 社會風險的生成論特質
三 小結
第二節 社會風險的實踐生成
一 感性活動是社會風險的現實基礎
二 生產方式及其變遷是社會風險形成的主要根源
三 社會結構轉型是社會風險激發的重要源泉
四 沖突與分層是社會風險的生成動力
第三節 社會風險的實踐悖論
一 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
二 對象化與非對象化
三有限與無限
四 實然與應然
第六章 解析風險社會
第一節 現代性構成了風險社會的時代境域
一 何謂現代性?
二 現代性的基本維度
三 現代性的意義闡釋
四 現代性的三個隱憂
第二節 從實踐、制度與觀念的三重層面理解風險社會
第三節 反思與自反:現代性診斷范式的轉型
第四節 結構與斷裂:風險社會的結構性困境
第五節 規制與失范:風險社會的制度性根源
第七章 風險治理
第一節 風險預警:構建社會預警體系
一 風險預警的前提考察
二 風險預警的基本功能
三 風險預警的主要環節
第二節 生態啟蒙:走向成熟的人類中心主義
第三節 責任倫理:風險社會的道德之維
第四節 全球治理:全球合作應對世界風險社會
第八章 超越風險社會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