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77705
- 書名:刑法總論問題論要
- 作者:梁根林
- 出版社:北大
- 出版時間:2018年5月
- 入庫時間:2018-6-20
- 定價:69元
![](http://img.alipay.com/img/apcgp/logo/92x15.png)
- 特價:55.2元,80折,省13.8元!
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文集,收錄了作者在北京大學任教以來發表的代表性學術論文,展現了作者多年來學術研究的心路歷程與思考心得。34篇代表性論文,共分為“罪刑法定與刑法解釋”、“犯罪體系與刑法教義”、“刑事政策與出罪入罪”以及“刑罰改革與死刑控制”四編。該書的出版,一方面為讀者理解、學習作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供了集中的材料;同時,經過梳理后的文集,也為作者自己正視、反思自己的研究,提供了機會,對進一步提升作者自己的研究,推進該學科的研究都大有裨益。
圖書目錄
第一章刑法價值論/00 第一節刑法的根基與哲學——關于刑法價值的追問 /00 第二節歷史與現實——刑法絕對工具價值批判/00 第三節合理地組織對犯罪的反應——刑法價值重塑/0 第二章刑事立法論/0 第一節刑法修正案與刑事立法活性化、犯罪圈擴張/0 第二節刑法修正的維度與策略/0 第三節犯罪圈擴大立法趨向的實踐合理性/0 第四節刑法修正不足與修法模式反思/0 第三章罪刑法定論/0 第一節刑法合憲審查與罪刑法定/0 第二節現代罪刑法定對刑法的合憲性制約/0 第三節中國罪刑法定的扭曲及其合憲審查機能缺損/0 第四章刑法解釋論/0 第一節引言——為什么要重視刑法解釋/0 第二節刑法解釋的基點——刑法文本及其特殊性/0 第三節刑法解釋的目標定位——形式解釋論還是實質 解釋論/0 第四節刑法解釋的本體——主體、形式與載體 / 第五節刑法解釋的過程——方法選擇與順序安排/ 第六節刑法解釋的規則——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對規則生成的 制約/ 第五章犯罪定義論/ 第一節犯罪定義:形式與實質/ 第二節外國刑法“立法定性+司法定量”的犯罪定義模式/ 第三節我國刑法“立法定性+定量”的犯罪定義模式/ 第六章犯罪體系論/ 第一節犯罪論體系建構——中國刑法學研究的知識轉型/ 第二節師從蘇俄——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的要旨/ 第三節效法德日——階層犯罪論體系與“推倒重構論”/ 第四節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的反擊與完善/ 第五節游弋于“維持完善論”與“推倒重構論”之間的“改良 改造論”/ 第六節中國犯罪論體系建構之評說/ 第七章罪量要素論/ 第一節但書機能與罪量類型/ 第二節法定罪量的體系定位/ 第三節但書的出罪機制與涵攝罪量/ 第四節扒竊入罪的但書適用與涵攝罪量/ 第五節扒竊入罪與刑法變遷/ 第八章持有行為論/ 第一節“無行為則無犯罪”與持有型犯罪/ 第二節持有型犯罪的行為方式——作為、不作為抑或第三行為 形式?/ 第三節持有型犯罪構成的刑事政策功能/ 第四節持有型犯罪的刑事政策選擇——積極倚賴還是慎重 謙抑?/ 第九章構成要件的規范判斷論/ 第一節醉駕型危險駕駛罪構成要件與暗示罪量要素/ 第二節醉駕型危險駕駛罪客觀構成要件的規范判斷/ 第三節醉駕型危險駕駛罪主觀構成要件的規范判斷/ 第四節該當危險駕駛罪構成要件的醉駕行為的出罪事由/ 第五節醉駕型危險駕駛罪與相關犯罪的關系/ 第十章構成要件的教義限縮論/ 第一節網絡技術的代際變遷與傳統犯罪的網絡化/ 第二節傳統犯罪網絡化:不法變異與歸責障礙/ 第三節傳統犯罪網絡化的刑法應對:純正網絡犯罪的創制/ 第四節構成要件的教義限縮——以拒不履行信息網絡管理 義務罪為例/ 第十一章客觀處罰條件論/ 第一節責任主義作為刑法基本原則/ 第二節責任主義的例外——客觀處罰條件的挑戰/ 第三節客觀處罰條件的體系地位/ 第四節客觀處罰條件的中國問題/ 第十二章嚴格責任論/ 第一節問題的引出/ 第二節嚴格責任的政策分析與法理解讀/ 第三節對域外法定強奸嚴格責任的解構/ 第四節我國法定強奸立法的解讀/ 第五節走出困境的路徑:從“厲而不嚴”到“嚴而不厲”/ 第十三章預備犯的可罰性論/ 第一節預備犯的構成特征與處罰原則/ 第二節預備犯普遍處罰原則的困境/ 第三節預備犯普遍處罰原則的司法救濟與限縮/ 第四節預備犯處罰原則的立法重構/ 第十四章未遂犯處罰根據論/ 第一節嬗變:未遂犯處罰根據論/ 第二節評說:未遂犯處罰根據論的選擇與刑法的主觀化、 客觀化/ 第三節檢驗:不能犯的可罰性與未遂犯處罰根據論/ 003 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