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90940
- 書名:.內幕交易監管下的豁免制度研究
- 作者:葛向孜
- 出版社:法律
- 出版時間:2022年8月
- 入庫時間:2022-8-5
- 定價:48元
- 特價:38.4元,80折,省9.6元!
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以光大證券烏龍指案件為源頭,引出證券法上的一個重要問題,即究竟什么樣的交易屬于內幕交易。通過研究發現內幕交易能以認定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我國內幕交易監管理論不明,且這種理論不明的狀態是法律移植造成的。為此,本書根本目的在于辨明不同內幕交易監管理論指導下的不同監管進路,從而找出我國內幕交易監管沖突的根源并提出解決方案。
圖書目錄
"目 錄
導 論 / 001
一、問題的提出 / 001
二、研究對象的界定 / 004
三、研究意義 / 014
四、文獻綜述 / 016
五、難點與創新點 / 029
六、行文安排與研究方法 / 031
第一章 內幕交易豁免理論探究 / 037
一、支持普遍監管的理由 / 037
(一)內幕交易不公平,損害投資者信心 / 037
(二)禁止內幕交易具有資源配置效益 / 041
(三)內幕交易會造成市場流動性下降 / 043
二、反對普遍監管的理由 / 046
(一)私人約定足以解決內幕交易問題 / 046
(二)企業家從事內幕交易能促進公司創新、降低公司成本 / 048
(三)內幕交易能提高市場效率 / 050
(四)內幕交易不會傷害外部投資者 / 052
三、雙方爭議的實質 / 053
(一)內幕交易監管之爭的核心是公平與效率之爭 / 053
(二)哲學上的公平之爭 / 054
(三)經濟學上的公平與效率 / 065
四、豁免制度的理論基礎——公平與效率之爭下的不完備法律 / 068
(一)不完備法律理論 / 068
(二)高度不完備的內幕交易法 / 071
五、豁免的原則與意義 / 072
(一)豁免的原則 / 072
(二)豁免的意義 / 075
小 結 / 079
第二章 豁免制度依托的兩種內幕交易監管進路 / 083
一、美國——向關系論進路轉型 / 083
(一)早期分歧:多數說、少數說和特殊事實說 / 083
(二)平等獲取信息理論的產生 / 085
(三)關系論的逆襲——“經典理論”和“私用理論” / 087
(四)近年來沖破關系論的嘗試 / 089
(五)美國法院監管趨勢總結 / 099
二、歐盟——不斷進化的平等獲取信息理論(市場論) / 101
(一)歐共體的早期行動——市場論的萌芽 / 102
(二)《1989年反內幕交易指令》——市場論在立法層面的確立 / 104
(三)《2003年反市場濫用指令》——市場論在歐盟的發展 / 108
(四)《2014年反市場濫用條例》——市場論的完善 / 114
三、信義關系理論與平等獲取信息理論 / 121
(一)定義歸納 / 121
(二)兩大進路的區別 / 122
(三)平等論比關系論更需豁免制度 / 135
小 結 / 136
第三章 我國豁免制度依托的內幕交易監管進路 / 138
一、2007年以前:從平等論到關系論 / 138
(一)初期較為激進的平等論(1990~1992年) / 138
(二)平等論與關系論的初次碰撞(1993~1999年) / 141
(三)帶有關系論色彩的平等論(1999~2005年) / 145
(四)關系論短暫占據上風(2006~2007年) / 150
二、2007年至2021年:從關系論到平等論 / 156
(一)《信披通知》和《重組辦法》——回歸平等論的開始 / 157
(二)“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人”內涵之嬗變 / 160
(三)有關內幕交易主體范圍的文件 / 169
(四)我國目前屬于“雜糅關系論色彩的平等論” / 182
三、雜糅形態平等論進路下的關鍵問題 / 187
(一)平等論與關系論雜糅易導致法律爭議 / 187
(二)有關“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人”范圍的法律依據不明確 / 189
小 結 / 191
第四章 兩種監管進路下的內幕交易豁免制度 / 193
一、兩大監管進路指導下的分類 / 193
二、兩大監管進路均可適用的豁免情形 / 195
(一)預定交易安排 / 195
(二)安定操作 / 203
(三)信息隔離制度(中國墻) / 206
(四)其他正當情形 / 209
三、平等論進路特有的豁免情形 / 212
(一)要約收購中的收購方 / 212
(二)自身交易信息 / 214
(三)公權力機構和國際組織履行特定職責 / 217
(四)無“知悉”要件情況下通過偶然途徑獲得內幕信息的外部人 / 219
小 結 / 220
第五章 構建我國內幕交易監管下的豁免制度 / 222
一、現行豁免規范 / 222
二、內幕交易制度層面修法建議 / 225
(一)應貫徹平等論思想 / 225
(二)相對現實的修法方案 / 232
三、豁免制度建議 / 238
(一)基本規定 / 238
(二)實施細則 / 239
小 結 / 241
結 論 / 242
參考文獻 / 248
后 記 /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