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素有“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試,每年平均只有15%左右的通過率,要想通過這樣高難度的選拔性的理論考試,筆者認為抱著“死考”族的同胞們該醒醒了,只能“解放思想”找方法,“實事求是”練真功。
一、堅定一個司考信念。
要樹立通過司法考試的必勝信念。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 司法考試絕不僅僅是拼智力、拼體力,非智力性因素在司法考試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勝的信念是整個司法考試過程中的一盞指路明燈,有了這個強大精神支柱,以后的許多困難都不在話下。
二、實施兩個司考同步。
做到學習計劃與實施步驟同步。特別是大綱和新教材出來之前,我們還是要有月安排,周計劃,日目標,雖然我們很多人從小都在重復著這種無聊、幼稚又沒用的工作,但至少貼在床頭書桌上的日歷可以提醒你:每天的碌碌無為都是金錢的代價和精神的折磨。在記憶及復習時要求做到眼、耳、手、腦同步。養成記筆記的習慣,盡管有各種不同版本的筆記,但即使打印一百遍也依然是別人的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司考同樣適用。
三、做到三個司考到位。
準備司法考試的時間要到位。一般說來,如果考生沒有法律專業基礎,應當拿出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集中復習。對于那些科班出身的考生而言,考前集中兩三個月也就差不多了。當然,考慮到個人的智力、精力等相關因素,時間上可以適當調整。 要根據個人情況,司法考試中必要的財力投入要到位,包括報法|律教育網的司考輔導班、網上自學及購買必要的教材及真題集。關于輔導班,如果考生個人自學能力不是很強,參加一個輔導班也未嘗不可。尤其那些在職的考生們,沒有在校生們的那種學習氣氛,參加個輔導班可以使其從工作、家庭的環境中暫時分離出來,進入一種全新的境界,更為專注地投入復習中去。另一方面必要的支持要到位。作為一名學生或者在職人員,你要得到家人、領導及朋友(包括司法的網友)的支持,讓他們為你提供必要的生活及精神后盾,同時也提醒幫助你放棄一切可能的娛樂和應酬,更加讓你堅定通過司考的信心和毅力。
四、突出四個司考重點。
1、通讀教材。司法部編審的復習指定用書(簡稱教材)是司法考試的主要基礎工具,該套教材不但具有權威性,而且針對性強。通讀教材的目的是了解大體框架,而不是對教材做詳盡的記憶。對于復習順序,對初學者來講,最好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如應當先復習實體法,后復習程序法;先復習國內法,再復習國際法。法|律教育網建議大家一般可以按照下列順序進行復習:法理學、憲法、民法、商法、經濟法、行政法、刑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法律職業道德與職業紀律。 司法考試的14門科目是一個法律概念、原則、制度和理論體系,按照一定順序通讀一遍,以便有個整體把握。而后就不必再按部就班,可以靈活安排復習順序。如可以按重點科目順序,也可以按考卷科目順序,還可以按弱項科目為序等等。 在閱讀教材時應有自我命題意識,要善于找“題眼”,迎合命題者的設計思路,有時還會不謀而合。同時不要忽視教材中出現的小案例,這可能是很好的命題素材,稍加變化就可能出現在司法考試試卷上。
2、熟讀司考重點法條。法條就是司法考試的“牛鼻子”,歷年的司考考題中,有80%以上是直接出自法條的,所以法條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我們不妨把所有司考法條分為三大類:第一大類是必須熟記的重點法條,數量在15%左右;第二類是次重點法條,數量在20%左右,考查的幾率也很大,應充分記憶;其中特別是提高了刑法和三大程序法案的考查比重,真所謂“得民法者得天下,得刑法者稱諸侯”。(法|律教育網整理) 其中刑法、刑事訴訟法、合同法、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行政訴訟法、憲法、公司法、擔保法、仲裁法這十大法條占司法考試分值比重的80%。并且,除憲法以外,其余九大法條均可能出現在案例分析試卷上,其身價非同一般。 第三類是應景法條,考分極少,時間來得及,可稍微瀏覽一下或者就大膽放棄。 對于多款多項的法條應格外注意,它們是多項選擇題的絕佳材料,命題人對之很青睞。 有些易得分的法條(多為考點密集型),應誓在必得。比如,律師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仲裁法等。
3、做適當的真題訓練。通過做真題,不但可以體味考試重點、難點、常考點,而且能夠把握命題風格、題型及各部門法在司法考試中的分值比重。這樣一來,應考能力得到加強,復習方向就會更加明確,大大節省時間。
4、學會歸納。你每讀一遍教材或者法條,把相近、相反、相同的知識點或者制度進行比較,并找出其中容易遺忘的,或者比較容易引起誤解的,把它們圈起來。到最后,該記憶的東西,就會顯得越來越少了,并且學會根據時間、空間進行紅線串珠歸納總結,把法條及教材“由厚變薄”!
以上是本人的一點簡要看法和實踐經驗,畢競再好的經驗都要經過自己的實踐,讓我們揩手用智慧的方法撬開司考的大門,用恒心與毅力展示我們的決心與非凡。
Copyright ? 1999-2017 杭州法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備10202533號-1 浙公網安備 330
浙ICP備10202533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5020008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