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司法考試漫談
法官為親民之官。裁決攸關民眾權益,影響政府公信甚巨。故用人一端,慎之又慎。民國肇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高瞻遠矚,要求“所有司法人員,必須是法官考試合格人員,方能充任。”
1913年,梁啟超走馬上任司法總長。《申報》報道:“任公于司法之黑暗,久不滿意。此次入閣,即抱定改良宗旨,擬以積極的方法創建法治國模范。其入手在乎除積弊選賢能。”六大司法施政方案,首推厲行考試,以免幸進。
斯時,法治熱潮勃興,司法理念劇變。往昔天經地義的司法與行政不分,地方長官兼理司法體制,日趨過時落伍。而法政教育,在科舉廢除后,一枝獨秀,呈現爆炸式增長之勢,為法官考選提供龐大人才資源。據統計,1912年到1925年,法政學校占全國高等學院四成左右,在校生比重更是高達半數以上。
北洋政府一成立,司法官考選成為重中之重。1915年6月,《修正暫行法院編制法》出爐,明確規定推事(法官舊稱)及檢察官,需經考試合格,方可任用。此后,舉辦正式司法官考試5次,舉凡考試資格、內容及程序,影響深遠。
同年9月頒布的《司法官考試令》,規定應試人員資格積極與消極要件。青睞受過法律專業教育人才,“海龜”人才,更是歡迎之至,經司法官再試典試委員會過半數之議決,可以免試錄取。但犯有五等以上有期徒刑,禁治產或準禁治產宣告之人及破產人員,則不得應試。為了慎重起見,考生須有當地司法官或文官,擔當出保人作保。
司法官考試分為甄錄試、初試與再試。通過上一關者,方可進入下一關。首關為筆試,考察國文及法學通論。初試環節,筆試考察科目有憲法、行政法、刑法、國際公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法院編制法、國際私法十科。口試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五科。再試環節,筆試以訴訟案件為題,考生詳述案件事實及理由,擬具判詞作答。
以第三次司法官考試為例,1919年7月底,連考兩天。京師考場,甄錄試國文試題分為“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論”,“孟子論皋陶執法張釋之論犯蹕,是否合于法治國之法意,試評論之”;法學通論題為“問法學用語者有僅稱為法者、有稱為法律者、有稱為法典者、有稱為法規者,其意義若何有無區別”,“英國法系認判決例有法律之效力、大陸法系以判決例為法律之淵源,試論其得失”。
江蘇考場,重視現實問題,國文題為“擬聲明領事裁判權于中國有害、于外國無利,提出國際聯盟理由書”,法學通論題為“司法部對于下級審檢廳之訓令,是否為法律解釋,其與大理院(最高法院)之統一解釋法律權之異同何在,試說明之”。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武漢考場,法學通論題貌似陳舊。為法律與道德區別及其關系;法律與政治之異同及其關系。今日《法理學》課本,依舊聚訟紛紜。國文題相當出彩,“擬大理院編訂判例要旨匯覽序文”;“擬司法部分年籌辦添設廳監計劃呈文”。
8月北京考場,舉行初試。每科兩道問題,如憲法題:人民之自由權是否得以命令加以限制;論統治權之本質及其作用。民法題,法律行為之無效及撤銷之原因如何。行政法題,題題搶眼。官吏對于上官之命令是否有絕對服從之義務;關于出版之立法有預防主義及鎮壓主義之區別,試說明大意并論二者之得失。
江蘇考場,憲法題為,論國會之預算修正權;司法審判衙門于違背憲法之法律有無適用之義務。法院編制法,論檢察官一體主義。民法題,名伶某甲先就乙梨園之聘約定演劇二個月,報酬六千元,酬金當已預支,詎出演五日后經丙梨園重金爭聘,遂改往丙梨園出演,乙梨園每日賣座因較甲名伶出演時每日約減少二百元,乙對甲丙究得為何種請求。
70分以上合格考生,憑券半價乘火車,進京口試。考生解釋法令、分析案例,須隨問隨答,不留思考余地。非反應敏捷,口才流利,難以過關。遴選司法官,尚有不成文規定,五官不正、形象猥瑣者,一概摒之門外。
最終錄取70分以上合格者189人,全部送入司法講習所,進行為期兩年專業學習深造。錄取率十分之一,過五關斬六將的幸運兒,期滿再試合格,方能成為候補推檢,實習獲任。
縱觀北洋時期,司法考試報考人員,均為法政專業畢業生。官員作保,以防弄虛作假。考試程序嚴密,貫徹平等、競爭、擇優原則。考試環節,筆試口試配合得當。考試內容側重能力測試,專業試題全為論述題,理論深度與實踐能力并重。特別是重視國文功底,良苦用心,最值稱道。
北洋時代,通過正規考試的法官,占全體司法官總數半壁江山。法學界陳瑾昆先生有言:“現章司法官,均嚴行考試。此為司法界之特色。司法界人才,較他界整齊,當推此為唯一原因。此種良美制度,固別無置議之余地。”大理院院長董康慨嘆:“吾國法官以操守言,入學伊始,講師以法律提撕惕勵,學成而仕,復經法定之資格。其出處自異恒流。歷年以賄聞者,較行政官猶一與百之比例也,當亦輿論所公認。”
梁啟超高度評價:“十年來,國家機關之舉措,無一不令人氣盡,稍足以系中外之望者,司法界而已。”北洋時代,政治昏暗,南北對峙,軍閥混戰,唯獨法界尊嚴,始終未墜。
宋教仁案,傳喚總理到庭,即為顯例。
司法考試,樹立法治尊嚴與威信,在風云際會的大歷史中,寫下濃墨重彩一筆,功不可沒!
Copyright ? 1999-2017 杭州法圖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浙ICP備10202533號-1 浙公網安備 330
浙ICP備10202533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50200082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