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鳳林 ]——(2025-4-27) / 已閱400次
最近,筆者就我市勞動者維權現狀及對策進行調查分析,綜合情況如下,觀點可商榷與斧正。
一、現狀
當前,我市勞動者維權現狀的積極方面表現:
(一)深入開展普法宣傳,維權意識顯著提升。全市各級工會組織突出服務效能,推進服務陣地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打造普惠服務品牌,構建服務職工綜合體,開展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活動,深化勞動法治宣傳,用人單位法治觀念和勞動者依法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初步形成自覺守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
(二)運用多元化維權方式,維權效果不斷增強。深化三方協調機制規范化建設,健全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機制,發揮普惠性+特惠性社會服務功能,建立與工作任務、勞動強度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機制,強化對“集中要約”行動的指導和服務,嚴格執行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標準,減少安全生產事故和職業病危害。暢通勞動者訴求表達渠道,填補勞動者合法權益保障方面空白。落實勞動者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兜底措施,放開在就業地參加社保戶籍限制。暢通勞動保障監察投訴渠道,深化欠薪行動,用好勞動仲裁和訴訟,維護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當前,我市勞動者維權現狀的消極方面表現:
(一)普法宣傳存在短板,維權立法需要加強。勞動法治宣傳形式單一,影響力不大,自覺守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依法維權觀樹立不牢,開展勞動執法檢查、勞動違法處理,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力度不夠;維權服務范圍不寬,不能滿足勞動者多樣化維權需求。勞動維權立法進程緩慢,《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等勞動法律法規有待修改完善。
(二)執法監督存在不足,維權意識需要提升。勞動監察執法監督力度不大,回避責任消極履職,導致個別企業存在違法用工、勞動定額不合理、勞動合同不規范、拒簽勞動合同、隨意加班加點、拒付加班費、隨意解除合同、濫用勞務派遣制度、違反收取押金、保證金等問題。勞動法治培訓不足,勞動者依法維權意識不強,缺乏留存證據意識,收集證據能力較弱,維權成本較高。
二、對策
對策一:樹立維權意識,提高勞動者維權能力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履行工會“四項職能”,強化服務陣地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拓展服務內容,打造普惠服務品牌,使職工服務中心成為服務職工的窗口、聯系職工的平臺。開展勞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強化媒體宣傳,設立咨詢窗口,強化企業內部教育,學習勞動法律法規和政策,總結維權經驗,增強用人單位法治觀念和勞動者依法維權意識,倡導樹立主動依法科學維權的維權觀,形成自覺守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提高勞動者的維權能力,增強廣大勞動者的勞動法治觀念和依法維權實效。
對策二:發揮工會作用,構建維權保障體系
以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機制建設為重點,強化依法建會、依法管會、依法履職、依法維權,拓寬服務職工領域,加強“會、站、家”一體化建設,構建聯系廣泛、服務職工的工作體系,努力實現工會工作規范化。落實“一函兩書”制度,解決勞動關系認定難,職業安全風險高,組織程度偏低,權利救濟困難(解決超時扣款、勞動強度大),新業態勞動者流動性強、隊伍不穩定等問題。依法合規用工,推進市場化就業,促進靈活就業形態規范化發展。完善政府主導、依托三方、工會運作推進機制,強化對“集中要約”行動指導和服務,擴大集體合同制度覆蓋范圍,搞好集體合同審查管理和履約監督,推進企業集體協商、行業集體協商、區域集體協商,確保數量和質量雙提升。加強集體合同管理,建立數據庫和實名制登記備案制度。完善安全勞動標準和安全勞動規章制度,做好職業傷害保障,降低勞動安全風險,減少勞動安全事故和職業病危害。完善利益協調機制,規范勞動用工管理,拓展工會維權空間。健全勞動者申訴機制,妥善處理勞動爭議,確保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對策三:完善勞動立法,確保勞動者依法維權
以加強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合法權益保障為重點,開展勞動關系基準立法活動。修改現行勞動法律法規,廢除不適應新時代數字經濟發展的法條內容,制定與數字時代相適應,與新就業形態相契合的勞動基準法、民主管理法、集體協商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特別保護規定等法律法規,補齊勞動法律體系短板,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勞動法律制度體系。健全安全勞動事前預防制度和勞動風險、職業傷害保障事后救濟制度,建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護機制,努力實現權益保障制度健全,薪資待遇合理,社保權益得以維護,企業用工規范,就業隊伍穩定,建設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職工隊伍。
對策四:強化勞動法治監督,提升維權法治化水平
以強化勞動法治監督為保障,加強勞動法制建設,準確適用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筑起法律屏障。強化勞動執法檢查,規范企業用工市場,強化就業歧視監督,提升勞動關系治理能力。健全失業救濟機制,強化社會保險統籌覆蓋面,解決欠繳保費問題。做好勞動關系風險會商研判,防范化解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加強“普惠性+特殊性”標準化權益維護體系建設和重點群體權益維護工作,管好用好12351工會服務職工熱線,將職工服務中心建設成為服務職工的窗口平臺。健全困難職工返貧動態監測預警機制,落實職工醫療互助工作,提高職工互助保險覆蓋面和參保率。開展勞動法律法規、政策和策略技巧培訓,提高勞動者法律素養和知識水平。深化勞動爭議多元化解,構建工會法律服務網,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矛盾調處機制、爭議多元處理機制、勞動者權益保障機制,發揮“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調解中心作用,依法調解勞資雙方爭議,防范和化解欠薪等勞動關系風險,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竭誠服務職工群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建立工作評價體,打造一支業務精能力強,懂法律善協商的勞動關系協調員、集體協商指導員隊伍。
作者:吉林省蛟河市總工會 工資集體協商指導員 徐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