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国产成人精品三区-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国产成人精品视频2021

  • 法律圖書館

  • 新法規速遞

  • 從工傷保險制度看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之弊端

    [ 何寧湘 ]——(2003-8-16) / 已閱31996次

    3、因工死亡補助金,標準為死亡時上一年成都市職工月平均工資×50個月。
    4、因工死亡人員有供養直系親屬的,發給供養直系親屬撫恤金,標準為死亡時上一年成都市職工月平均工資×40個月。
    無單位的非城鎮戶籍從業人員在參加綜合保險并按時足額繳費期間,發生意外傷害致殘或死亡,在按規定作出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后,由市社保經辦機構或其委托的商業保險公司支付1萬元以上、12萬元以下的一次性意外傷害補償。

    三、撫恤金與政策型工亡補助金、死亡賠償金的屬性
    根據上述政策文件、地方社保文件以及國家行政法規的相關規定對比來看,兩者之間的區別在于:
    1、主體有所區別:因公死亡的主體一般講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而政策型工亡一般是企業職工;
    2、因公死亡的范圍遠遠大于工亡,對于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因公死亡實際上包括犧牲、執行公務中遭遇自然災害、車禍與事故、公務中病亡等等諸多情形,而對于企業職工的工傷,必須是“生產工作的時間”和“生產工作區域內”兩個條件須同時具備才能認定工傷(勞社廳函〔2002〕143號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如何理解《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有關內容的答復意見),當然也包括工作崗位上的病亡等情形在內。
    3、計算的基準依據不同(相對社保型工亡一次性補助金而言,如果事業單位也參加社保工傷保險,這種區別將不存在):因公死亡的一次性撫恤金的計算基準為“本人生前月工資”;社保型工亡一次性補助金的計算標準為“本市上一年職工月平均工資”或“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注:《工傷保險條例》)”,行業社保規定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的計算標準為“上年度全路企業職工月平均工資(注:《鐵路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由于行業與行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職工與職工之間工資多寡差異較大,因此社保采用了同一地區或同一行業采取同一標準的模式,這樣相對公平。但從補償幅度講,社保幅度要大于政策文件規定的幅度。明年1月1日施行的《工傷保險條例》,最高可達60個月,這就遠遠超過了1994年《人事部、財政部關于工資制度改革后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死亡一次性撫恤金計發問題的通知》規定的20個月,加上喪葬費,最多可多出26個月,高達65%。

    對于因公死亡的“撫恤金”與政策型因工死亡的“一次性補助金”從屬性上講實際上是一回事,即因公(因工)死亡的補償。
    從實際發放操作來看,從事人事勞資管理部門、社保機構以及他們的從業管理者,均認為撫恤金與工亡補助金的發放的對象是死者的直系親屬。他們習慣認為,撫恤金與工亡補助金死者的親人都有份,隨之產生了一個問題,即這“份”是多少,是均分還是有所區分?由于缺少政策依據,最后多數人接受“遺產假說”的觀點,即將此看作為“準遺產”,按我國《繼承法》的規定辦理來處置分配“撫恤金或工亡補助金”。
    這樣的作法基于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撫恤是國家福利待遇,是國家給死者家屬的關愛,是精神安慰而不是賠償;二是,減少不必要的紛爭,化減矛盾,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單位領導與管理者的工作難度。
    由于我國法律長期以來基本不支持精神損害或者精神損失賠償,至今也沒有任何法律明確地直接規定民事精神損失賠償(除原侵犯肖像權外)。而行政法規、政策規定根本就更不可能涉及此精神損失賠償。對于“撫恤金或工亡補助金”制定政策者理論上是將此納入了精神賠償范圍,但未明確表述,而在實際操作上卻按“遺產”借《繼承法》而完成。從法律角度上講,由于是政策規定,因此“撫恤金與工亡補助金”本身不具有法律屬性,是在發放操作中人為的賦予了“繼承法屬性”,至此我們無法繼續討論下去。但現實民商問題中,日益出現了大量的“死亡賠償金”、“死亡補償金”的歸屬紛爭,由于沒有法律規定,不少當事人之間發生訴訟,迫使人民法院作出裁決。
    到了2001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終于公布了法釋〔2001〕7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根據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作了司法解釋應當說它不具有立法功能或造法權,但它占據具有我國法律組成部分的屬性優勢,目前司法解釋造法情形日益增長。該《解釋》不但公開承認了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與賠償,而將“死亡賠償金”與“殘疾賠償金”人為地歸入了精神損害賠償之列。該《解釋》這種確認固然有它的合理性,但如果簡單將“撫恤金或工亡補助金”也視為精神損害賠償之列是不妥當的。該《解釋》公布施行前,《民法通則》對人身傷害撫慰金賠償制度沒有作出規定,此后,《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國家賠償法》等陸續制定了賠償死亡補償費或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但是,根據"特別法優于普通法"的原理,這些規定顯然不具有普遍適用的效力,而且上述撫慰金賠償制度只規定了致人死亡和殘疾可以適用,對于一般傷害,無法以此救濟。該《解釋》確立其他情形的精神撫慰金賠償,對上述法律、法規未予提及的身體權也予以精神損害賠償保護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由于“死亡賠償金”與“殘疾賠償金”兩者是因民事侵權行為而致,因此該《解釋》使用了“賠償金”,雖然,前面所涉及的“撫恤金或政策型工亡補助金”沒有加害人和加害行為,而兩者與“撫恤金或政策型工亡補助金”實質屬性是一樣的,根據該《解釋》精神,“撫恤金或政策型工亡補助金”也屬于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觀點為大多人事勞資管理者所接受。

    四、存在的弊端及解決思路:
    既然我們認為“撫恤金或工亡補助金”的法律屬性屬于精神損害撫慰金。在“撫恤金或工亡補助金”發放時可能出現:
    1、“撫恤金與政策型工亡補助金”的發放對象:
    既然是精神損害撫慰金,那么直系親屬都要享有,死者的配偶、父母及子女是,而死者的兄弟姐妹、岳父母、老人公婆等也是直系親屬,是均分還是有所區別,這些都會形成家庭親屬之間的紛爭,甚至嚴重爭斗損害事件,其弊端十分明顯。
    “撫恤金”的對象應當是死者的配偶、子女與父母!皳嵝艚鸹蚺c政策型工亡補助金”不屬于遺產范圍,不能依據《繼承法》的法定順序確定對象,否則將導致第二順序對象適用繼承;其發放不能按照我國《繼承法》的規定執行。
    此外,精神損害不可能像財產損害那樣以價值予以損失大小認定,人的精神利益不可能在質或量上等于任何質或量的物及金錢。精神損害賠償不但具有補償性,而且還具有撫慰性,甚至于撫慰性重于補償性,因此,“撫恤金與政策型工亡補助金”沒有必要采用均等發放尺度。對于一次性“撫恤金與政策型工亡補助金”,假設某一死者的父母健在并享受國家離休待遇,而其配偶下崗、子女未成年,此情形下政策文件應做出相應的具體規定,使“撫恤金與政策型工亡補助金”有所傾斜、切實充分體現國家撫慰、關愛。
    2、“社會保險型工亡補助金”的賠付對象:
    對于1994年《人事部、財政部關于工資制度改革后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死亡一次性撫恤金計發問題的通知》規定的一次性撫恤金,系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范疇。而社保文件及《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待遇,是因參保單位向社會保障機構交納了工傷保險費而獲得的賠付。參保實質上具有國家行政法規確認的一種商業性的投資屬性,因此它并不是福利性的,也不具有國家撫慰的屬性,而我國現在尚未對工傷險作強制性參保規定,參加了工傷保險才能獲得由社會保障機構給予的賠付,未參加自然不能得到賠付。因此,社會保險型的工亡補助金不具有精神損害賠償屬性。如果說,其社會保險型的工亡補助金由全體直系親屬獲得,這相當于參保單位為全體直系親屬買了保險,一旦巨額賠付發生,將會發生不必要的紛爭,其弊端十分明顯。
    社會保險型的工亡補助金的賠付對象應是參保時,投保人確立的受益人或投保人確立的法定繼承人。賠付事由發生,其社會保險型的工亡補助金應由投保人確立的受益人或投保人確立的法定繼承人全額獲得。如果賠付時受益人已依法不存在,如死亡、宣告失蹤、宣告死亡等情形,其社會保險型的工亡補助金為死者遺產,由法定繼承人依照我國《繼承法》繼承。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所謂賠償金、撫恤金與補助金的屬性不是其特性所具有的,也不是法律賦予的,而是人為規定的或者是習慣成自然的。這樣的做法不但不符合我國法律規定,而對當事人也是不公平與不合理的。我國應重視我國廣大職工的合法的人身權與財產權,通過立法健全相應的法律制度,以法律賦予賠償金、撫恤金與補助金的法律屬性,依法規范各民事范疇內的賠償金(補償金)、撫恤金、補助金與賠付金的確定、支付對象與支付方式,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減少受益紛爭,實現工傷保險制度確立支付政策向社保制度賠付平穩轉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第375號令《工傷保險條例》
    2、1994年《人事部、財政部關于工資制度改革后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死亡一次性撫恤金計發問題的通知》
    3、《成都市企業職工工傷保險暫行辦法》
    4、《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成都市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若干問題的通知》
    5、《鐵路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
    6、《成都市非城鎮戶籍從業人員綜合社會保險暫行辦法》
    7、《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如何理解〈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有關內容的答復意見》
    8、《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9、《繼承法》
    10、《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
    1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12、《國家賠償法》


    總共2頁  [1] 2

    上一頁  

    ==========================================

    免責聲明:
    聲明:本論文由《法律圖書館》網站收藏,
    僅供學術研究參考使用,
    版權為原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同意,不得轉載。

    ==========================================

    論文分類

    A 法學理論

    C 國家法、憲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經濟法

    N 訴訟法

    S 司法制度

    T 國際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圖書館

    .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免费香蕉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 在线高清一级欧美精品 | 极品美女影院 |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 在线观看国产wwwa级羞羞视频 | 国产在线视频专区 | 尤物国产 | 高清不卡 | 欧美三j片 | 国产资源在线视频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中国毛片视频 |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无线观看 | 6080伦理久久亚洲精品 | 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 | avtt加勒比手机版天堂网 |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视频 | 婷婷丁香激情五月 |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精品 | 日本叼嘿| 欧美一级毛片免费看视频 | 最新国产中文字幕 | 欧美黄色大片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俺 | 中文字幕第2页 | 久久久成人啪啪免费网站 | 在线看成品视频入口免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 亚洲色图第一页 | 成人在线观看午夜 | 黄片毛片免费看 | 日本不卡免费新一二三区 | 国产女主播真实视频在线观看 | 麻豆国产96在线 | 中国 | 久久草在线观看视频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