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61977
- 書名:中國新禮治社會政治與法律傳統研究
- 作者:馮璩著
- 出版社:法律
- 出版時間:2014年12月
- 入庫時間:2014-12-22
- 定價:49
圖書內容簡介
秦帝國繼承了西周社會的政治遺產“禮”,建立起了“新禮治社會”。而后的幾千年中,“新禮治社會”不斷發展、完善,直到“辛亥革命”清帝國覆滅,標志著“新禮治社會”的終結。但是,“禮”這種“秩序形式”卻傳承至今,對我國現行社會秩序形式的選擇,現行法的觀念、法律制度、法律適用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對舊的社會秩序的重新解釋或許能讓我們看清新的社會秩序的模樣。
圖書目錄
導言 /
一、為什么我們要把清帝國前的社會稱為禮治社會 /
二、“秩序形式”與傳統 /
三、本書研究的現實意義 /
第一章舊禮治社會的封建制 /
一、政治社會的標準 /
二、“封建”的由來 /
三、“合禮”的制度 /
(一)權力分配——分封制 /
(二)權力延續——嫡長子繼承制 /
(三)井田制 /
(四)禮制與法制 /
四、禮崩樂壞產生的原因 /
(一)外部的挑戰——擴張與遭遇 /
(二)自然的挑戰——天災 / 導言 /
一、為什么我們要把清帝國前的社會稱為禮治社會 /
二、“秩序形式”與傳統 /
三、本書研究的現實意義 /
第一章舊禮治社會的封建制 /
一、政治社會的標準 /
二、“封建”的由來 /
三、“合禮”的制度 /
(一)權力分配——分封制 /
(二)權力延續——嫡長子繼承制 /
(三)井田制 /
(四)禮制與法制 /
四、禮崩樂壞產生的原因 /
(一)外部的挑戰——擴張與遭遇 /
(二)自然的挑戰——天災 /
(三)內部的挑戰——人禍 /
(四)社會失去創造力 /
第二章思想上的社會秩序形式選擇 /
一、儒家的救世理論 /
(一)孔子是位教書匠 /
(二)孟子是位不合格的“師爺” /
(三)挽救儒家“斯文”還是儒家“罪人”的荀子 /
二、法家的現實 /
(一)商鞅的救世方案 /
(二)韓非的統治術 /
三、其他學派的觀點 /
(一)像工蜂那樣生活的墨家 /
(二)出世且幸災樂禍的道家 /
(三)是與不是的陰陽家和五行家 /
四、各家得失 /
第三章實踐中的社會秩序形式選擇 /
一、公布法律與法律的軍事化 /
二、專制制度 /
三、“初稅畝”與經濟改革 /
四、為什么要選擇帝國 /
第四章什么是新禮治社會 /
一、新與舊之間的關系 /
二、新禮治社會的開端——法律儒家化 /
三、新禮治社會與舊禮治社會之間的關系 /
四、詩人社會與俗人社會 /
(一)藝術與政治的關系 /
(二)人文主義的價值——終極關懷 /
(三)詩人與俗人之間的關系 /
(四)雅俗共賞 /
第五章社會意識形態 /
一、意識形態 /
二、社會意識形態的價值 /
三、社會意識形態的主觀性 /
四、社會意識形態的武斷性 /
第六章法的觀念 /
一、傳統觀念是一種固執么 /
二、法的觀念 /
(一)法是一種報應 /
(二)法是一種威懾 /
(三)“定分止爭” /
(四)物化了的法律 /
三、中國禮治社會有沒有法學 /
四、“法治國”還是“法治理論” /
第七章專制制度與官僚政治 /
一、皇權至上 /
二、官僚機構的設置 /
三、官僚集團的形成 /
(一)文官制度的產生 /
(二)監察制度 /
(三)官僚集團的形成 /
四、官僚制度與官僚政治 /
(一)官僚制度與官僚政治的關系 /
(二)一元化領導體系 /
(三)君與臣之間的關系 /
(四)官僚之間的關系 /
第八章新禮治社會的法律制度 /
一、法律體系 /
二、法律機構 /
(一)大理寺 /
(二)刑部 /
(三)監察機構 /
三、訴訟制度 /
(一)管轄 /
(二)案件受理的范圍和條件 /
(三)訴訟程序 /
(四)錄囚制度與復核制度 /
四、刑事法律制度 /
(一)什么是“罪” /
(二)犯罪 /
(三)罪名 /
(四)刑罰 /
(五)刑事政策 /
五、婚姻、家庭、財產繼承制度 /
(一)婚姻 /
(二)家庭 /
(三)財產繼承 /
(四)新禮治社會有沒有民商事法律制度 /
六、家法、村規民約與社會秩序 /
(一)家法與社會秩序 /
(二)村規民約與社會秩序 /
第九章新禮治社會的法律沖突與法律適用 /
一、社會意識形態與法律制度的沖突 /
二、利益相隱 /
三、法律適用上的困惑 /
(一)刑罰標準的客觀性 /
(二)刑罰標準的主觀性 /
(三)“程度”是什么意思? /
(四)法官的自信 /
(五)“以財代罰”是否可以“除罪” /
四、新禮治社會的法律適用 /
(一)官僚人群犯罪的法律適用 /
(二)“良戶”人群犯罪的法律適用 /
(三)“賤戶”人群犯罪的法律適用 /
第十章新禮治社會的政治與法律遺產 /
一、歷史觀 /
(一)由“代”構成的歷史 /
(二)人物傳記就是歷史么 /
(三)歷史是“官史” /
(四)真相與虛構 /
二、普世主義 /
(一)服制、王畿和體制 /
(二)農歷的世界觀 /
(三)語言、文字與思維模式 /
(四)“博大精深” /
三、法系 /
四、兼評《法經》真偽 /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