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愛軍 ]——(2002-11-25) / 已閱70840次
作者單位:山西省定襄縣人民法院,山西大學法學院2001級法律碩士研究生。
聯系電話:13037023628 0351-6616435 傳呼198-35015015
① 魏振瀛主編,《民法》,王小能撰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p.722
② 王利明主編,《人格權法新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③ Larenz,a.a.O., 27/I,S.307 黃立,《民法債偏總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p.371
④ 黃立,《民法債偏總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p.371
① 劉沐炎 王海現象:法理評述與分解
② Note,"Exemplary Damages in the Law of Torts", 70 Harv. L. Rev, 517,517 (1957), and Huckle v. Money, 95 Eng. Rep. 768(K. B. 1763).見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③ 徐愛國編著,《英美侵權行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p.275
① 程嘯,《違約與非財產損害賠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00屆碩士論文
② 魏振瀛,《論民法典中的民事責任體系——我國民法典應建立新的民事責任體系》,原載于《中國法學》2001年第3期
③ David R. Levy, Note,"Punitive Damages in Light of TXO Productions Corp. v.Alliance Resources Corp", 39 St. Louis U. L. J. 409, 412 n.20 (1994).
④ Ausness, Retribution and Deterrence: The Role of Punitive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 Litation, 74K y. L. J. 1.2 (1985) .
⑤ SeeCoryell v. Colbaugh, 1 N. J. L. 90, 91 (Sup. Ct. 1791).
⑥ 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⑦ 筆者注:這個時間與西方大體相當。
① 楊立新,《“王海現象”的民法思考:論消費者權益保護中的懲罰性賠償金》
② Wils. K. B. 205, 95 Eng. Rep. 768 (C. P. 1763).轉引自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③ Genay v. Norris, 1 S. C. L. 3, 1 Bay 6 (1784).出處同上
④ David Owen, "Punative Damage in Products LiabilityLitigation", 74 Mich. L. Rev. 1257 (1976).出處同上
⑤ 徐愛國編著,《英美侵權行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p.275、276
① 何寶玉著,《英國合同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p.534
② 何寶玉著,《英國合同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p.701
① 見 Jill Poole: Casebookon Contract, Blackstone, 3rd edition, 1997, P406
② 見Treitel: Law of Contract, 8th edition, london: Sweet & Maxwell, 1991, p.885
③ Grimshaw v. Ford Motor Co., 119 Cal. App. 3d 757, 174Cal. Rptr. 348 (1981).
④ Michael Rustad & Thomas Koenig, "The Supreme Court and JunkSocial Sciennce: Se lective Distortion in Amicus Briefs",72 N.C. L. Rev. 91(1993).
① 徐愛國編著,《英美侵權行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p.52 54
② 徐愛國編著,《英美侵權行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p.47
① See R.Epstein, The Pirates of Pennzoil, Regulation(May/June, 1986),轉引自[美]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法和經濟學》,p.467
② 王成著,《侵權損害賠償的經濟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p.188
③ 2000年9月20日《環球時報》
④ 《21世紀經濟報道》2002年7月22日
① 王澤鑒,《侵權行為法》第一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p.63
② Op. cit. Ernet C.Stiefel.
③ 于敏:《日本侵權行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p.47
④ 金福海,《論建立我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載《中國法學》,1994年第3期
① 王利明主編,《合同法要義與案例析解(總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p.138 139
② 潘維大、黃陽壽編著,《英美契約法案例解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p.21。筆者另注:其實這種機會損失在絕大多數的違約行為或侵權行為中均會發生,但筆者在我國尚沒有見到對此給予專門關注的判例。
③ 王利明,《懲罰性賠償研究》,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
④ 這就是著名的標準“beyond any reasonable doubt 。
⑤ 當然,這里的n必須是一個正數。
⑥ 何寶玉著,《英國合同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p.662
① 江偉主編,李浩撰稿,《民事訴訟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p.175
② 江偉主編,李浩撰稿,《民事訴訟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p.175
③ 何寶玉著,《英國合同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p.663
④ “損害無法精確估定的事實不能免除不法者應為其違約行為支付賠償金的責任”Chaplin v. Hicks [1911] 2 KB 786 at 792 ,轉引自程嘯,《違約與非財產損害賠償》,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2000屆碩士論文
⑤ 參見[美] 波斯納《法理學問題》,蘇力譯,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第1編第2章“作為實踐理性的法律推理”。
⑥ Note, "Vindictive Damages", 4 Am, Law J,61, 66 (1852).
⑦ See M. Minzer & J. Nates & D. Axelrod, Damages in Tort Actions 39 40 (1994).
總共5頁 [1] [2] [3] 4 [5]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