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勇 ]——(2001-8-15) / 已閱39095次
合同詐騙罪中罪與非罪的界限
王勇 謝玉童
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鑒定、履行合同過程中,
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或者僅履行合同小部分,而
對合同義務的絕大部分無履行誠意以騙取財物的行為。當前在審判實
踐中,只有正確劃清合同詐騙罪中罪與非罪的界限,才能做到既嚴厲
打擊合同詐騙活動,又及時調整經濟糾紛,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一、劃清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的界限
民事欺詐行為,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一方當事人故意以不真實情
況為真實的意思表示,使對方陷于認識錯誤,從而達到發生、變更和
消滅一定民事法律關系的不法行為。它與合同詐騙罪的相同點是:兩
者都發生在經濟交往活動中,都有明確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存
在,根據法律規定,都屬于無效經濟合同;兩者在客觀上都采用欺騙
方法,包括捏造事實、歪曲事實和隱瞞事實真相等,意圖使對方陷入
錯誤:兩者都是在故意的心理狀態下行“騙”,不存在過失問題;行
為人都可能對特定的財物處于不法占有狀態,即非法占有對方按合同
規定能交付的“標的物”。
兩者的區別是:首先主觀目的不同。這兩種行為故意內容不同。
民事欺詐行為的當事人采取欺騙方法,旨在使相對人產生錯誤認識,
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為,然后通過雙方履行該法律行為謀取一定
的“非法利益”,其實質是牟利:而合同詐騙罪雖然客觀上可引起他
人一定民事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但行為人并沒有承擔約定民事
義務的誠意,而是只想使對方履行那個根本不存在的民事法律關系的
“單方義務”,直接非法占有對方財物。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合同
詐騙罪是以直接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為故意內容,而民事欺詐則是通過
雙方履約來間接獲取非法財產利益。
其次是客觀方面不同。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A.在行為方式上,
合同詐騙罪都是作為;而民事欺詐行為則不僅表現為作為,還有相當
一部分表現為不作為。B.從欺詐的程度看,合同詐騙罪中的虛構事
實或隱瞞真相,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已達到了一定程度,需要由
刑法來調整;而民事欺詐行為雖然在客觀上也表現為虛構事實或隱瞞
事實真相,但其欺詐行為仍在一定的限度內,而仍應由民事法律來調
整。C.從欺詐內容看,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能
力和實際行動;而民事欺詐行為中仍有民事內容的存在。D.從欺騙
的手段看,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意圖利用經濟合同達到騙取錢財的目
的,總是千方百計的冒充合法身份,如利用虛假的姓名、身份、空白
合同書,虛假的介紹信和授權委托書等,以騙取對方的信任使行騙得
逞;而民事欺詐行為人一般無須假冒合法身份。
此外,受侵犯權利的屬性不同。合同詐騙罪侵犯的是財物所有權,
作為犯罪對象的公私財物,并未充當經濟合同設定的權利、義務的體
現者,始終是物權的體現者;而民事欺詐行為侵犯的則是債權,即作
為侵犯對象的公私財物,是已經進入經濟合同設定的生產、流通領域
的權利義務的體現者。
總共3頁 1 [2] [3]
下一頁